三明是共和国的“红色摇篮”、“红军故乡”;三明为中国革命和共和国建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
1928年夏天,闽西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沙县特别支部在沙县夏茂成立;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进入三明地区,革命星火在这块土地上燎原。
1930年1月,古田会议后,、朱德率领红四战赣南,途经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等地开展革命活动。6月,红四军派第1纵队进入宁化,帮助西南五乡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取得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此后,三明境内打土豪、参加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游击队等革命斗争从宁化、清流向建宁、泰宁等县扩展,向将乐、归化、永安延伸。
1931年1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12军一部和红4军一部分别进入宁化、清流边区和建宁西北乡活动,开辟了宁清边区红域和建宁西北游击区。5月,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采用他最擅长的“诱敌深入”作战方针,从赣南富田向东横扫,取得白云山、白沙、中村和广昌四战四捷后,即刻挥师东进进击建宁城,5月31日取得“建宁大捷”。当晚和朱德率总司令部进驻城北溪口天主教堂,高兴地挥毫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红军凭借缴获的无线电台和山炮,创建了我军第一支无线电总队和最早的山炮连。之后红军相继占领建宁、泰宁、将乐县城,建(宁)泰(宁)将(乐)苏区形成。6月下旬后,红军又相继解放宁化、归化、清流县城,创建了宁(化)清(流)归(化)苏区。1931年11月4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是当时已经占领了县城的21个苏区县中的5个(《选集》第二版第四卷第1136页注释),是早期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组成。1933年初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联系得到贯通,4月份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黎川县为中心设立闽赣省,闽北、闽西北及赣东北26个县先后划归闽赣省,三明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彭湃、泉上、黎南、将乐、沙县等10个县归其管辖。
1933年7月至1934年2月,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赤化了宁化、永安、大田、尤溪等地,新辟了大片苏区,所辖的区域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2013年7月23日,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印发中史字﹝2013﹞51号《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确认三明建宁县、泰宁县、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面积全部或绝大部分属于当年中央苏区范围,沙县、将乐县、永安市面积大部或一部属于当年中央苏区范围,三元区、梅列区、尤溪县、大田县面积一部属于当年中央苏区范围,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被确认都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
三明苏区地处武夷东麓,是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方前哨和屏障,是捍卫中央苏区首府的“东方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1年6月在建宁给各路红军连续发出三封指示信中指出:“西、南、北三面都不可便,只有东方(闽赣边界)是好区域”,认为三明苏区地势偏僻,不受威胁;有山地纵横而无河流阻隔,最适宜造成新战场;有款可筹,一年内不息给养;群众基础好,便于扩红。
在历次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虽然主战场不在三明境内,但都与三明密切相关。三明是第一次反“围剿”红军筹粮筹款扩红之地;是第二次反“围剿”决战决胜之地,1931年5月31日取得“建宁大捷”,、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进驻建宁,之后分兵出击泰宁、将乐和宁化、清流、归化,创建建泰将根据地和宁清归根据地;是第三次反“围剿”决策之地,在建宁签署第三次反“围剿”动员手令,率领红军将士挥师赣南,在江西打败了敌人的“围剿”;是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朱德、周恩来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在建宁调兵遣将,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打破了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是第五次反“围剿”中央苏区东北门户的重要屏障,苏区军民面对数倍于己的东路军、北路军和五十二师的三路夹击,展开了英勇顽强的防御保卫战,为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
在中央机关及中央红军进入战略转移前的准备阶段里,三明苏区是苏区中央局着重开展工作的地区,中央还直接派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到宁化开展工作,朱德总司令发出命令部署巩固中央苏区东北门户的有关事项,项英、毛泽民等多次到宁化检查督促闽赣省的工作。闽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先后迁移至三明建宁、宁化和尤溪等地。宁化县是中央苏区坚持到最后的8个县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三明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把扩大红军、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作为第一等任务,同时,积极组织动员苏区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支前运动。三明苏区是中央苏区“扩红补给”的重要地区,多次受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载文表扬。
早在1929年初,、朱德率领红四军从赣南首次入闽途经宁化县淮土隘门岭、凤山一带时,就有部分思想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参加了红军。1930年1月,、朱德率领红四军经过宁化时,在红军的影响下,一批青年直接报名参加红军。至今,宁化还流传着根据真实故事编写的山歌《禾口、淮土比扩红》:“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
1931年春红军开辟建宁西北游击区时,芦田、宁源等西北乡有100多人参加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建宁有700余人参加红军,泰宁也有300余人参加红军。1933年2月,中央局发出“在全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动员所有模范队、模范少先队,整营整团加入红军中去”号召,5月进一步作出建立“少共国际师”和“工人师”的指示,10月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七军团、红九军团,宁清归、建泰将苏区成为扩红的基本区域,各地党团组织以支部为单位,赤卫队和地方武装以排、连、营为单位,成建制加入红军。宁化在全县开展扩红竞赛,涌现出淮阳、禾口2个扩红模范区,被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我们的模范区”金字光荣匾,是中央苏区扩红的重点县之一。1933年8、9月间东方军进击沙县,高桥、夏茂一带工农像潮水般加入红军,仅几天时间红军队伍中就增加180名的新生力量。现属三元区的原归化县岩前乡、原永安县的忠山乡与西际乡、原沙县南部等区域,也有不少年轻人参加红军。
据不完全统计,三明全市共有37200多人参加红军,其中宁化13700余人,清流6000余人,明溪3200余人,建宁8000余人、泰宁2800余人,将乐2500余人。沙县、永安、大田、尤溪、三元、梅列也有一大批青年参加红军。有11200多人参加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76人。
三明不仅是“扩红”的大本营,也是“补给”重要地区,每年为中央苏区政府和红军募集“千担纸、万担粮”和数十万钱款,提供了兵源、粮源和财源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始终走在中央苏区县前列,共筹集粮食20万多担、54万余元和大量被装支援前线,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三明苏区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为中央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提供了大量源源不断的兵员、粮食、被装、经费等战略资源和运输、救护等后勤支持,为历次反“围剿”战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