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甘满堂教授在东南网《直通屏山》留言,反映三明市大田县一特色古堡年久失修坍塌严重,呼吁相关部门予以重视。记者了解后发现,大田县拥有“千堡之城”美誉,但有部分土堡的保护状况并不是很好。
甘满堂教授告诉记者,位于三明市大田县的攀桂堡是三明土堡中具有代表性的土堡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该建筑如今正面临着整体坍塌的危险——土堡内四合院已不复存在,围屋年久失修,木结构腐烂,坍塌严重;正门一侧的围墙已倒塌近三分之一,另一侧也开始出现倒塌迹象。
资料记载,攀桂堡位于三明市大田县湖美乡旺建村(明清时称旺乾),由当地廖氏祖先于清乾隆年间创建,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攀桂堡属田中堡,建于水田之中,由前空坪、进堡小石道、外槽廊、石阶、堡墙、门洞、堡内两进三堂、厢房、四周依墙而建的楼房等组成。堡内设“攀桂堂”,供奉廖氏祖先和当地道神。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的项目负责人,甘满堂教授自2018年起带队走遍了全省各地以及潮汕、河南、山西、云南等地,观摩了很多优秀的文保案例,也目睹了一些文保单位空有其名无人问津的现状。
从甘教授提供的资料上看,攀桂堡正门外墙仍然气势不凡,墙外地面上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其余几面外墙有的被荒草和灌木掩盖,有的被藤蔓攀援,不少杂草在墙壁石缝中任性生长。堡内更是一片荒凉破败,厅堂、厢房等木质建筑多处腐朽坍塌,只剩下石质基座;楼梯残缺不全、朽木堆积,台阶上生满了杂草和青苔;空地上的杂草几乎高至屋顶,部分空地被农民种上了青菜。
记者了解到,福建土堡区别于闽西、闽南的土楼,江西赣南的围屋、广东的围拢屋和碉楼等,是土生土长的防御性乡土建筑。福建土堡在三明、福州、泉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三明大田土堡群以其构筑奇特、防御性强,被列入2009年度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列,2013年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土堡的典型代表。
据史料记载,大田县曾有大小土堡近千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大田发现了近百座土堡,是目前所知的福建土堡类建筑中现存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种类最全的县,被誉为“千堡之城”。其中,安良堡、芳联堡、泰安堡(广崇堂)、琵琶堡等五座土堡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两处土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比琵琶堡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攀桂堡的规模更大,能否得到修缮和保护?相关负责人私下告诉记者,攀桂堡只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记点之一,并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产权归两位房主所有,修与不修二人未达成一致,因此修缮事宜便搁置下来。
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大田县要保护的国家级文物单位就有七、八座,在精力和财力上力不能逮,就攀桂堡修复一事,湖美乡政府已经数次讨论,均因资金问题不了了之。
百座古堡,修缮绝非易事,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加强保护?甘满堂教授建议地方向永泰学习。
据介绍,永泰成立县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把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出台了多个文件强化政府引导及社会参与,共同推动庄寨修复与活化利用。县里要求各个庄寨成立理事会,负责庄寨修复工作,政府给予修复费用50%的财政补助。目前,永泰已有数十座庄寨得到有效保护与修缮,其庄寨修复经验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肯定与表扬。修复后的庄寨被布置为家族文化馆、社区博物馆等,或被企业租赁,改造为乡村民宿,为乡村旅游观光业服务。
“古建老宅使用权可以交易转让,其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应当让村民知晓。”甘满堂教授提出,农村古建老宅在保护与利用方面,还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去做,如加强舆论宣传,激发村民在保护古建老宅行动中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同时加强古建老宅普查,落实保护责任主体,在此基础上推动有序修缮与活化利用。针对攀桂堡的修缮,他建议地方上加大重视,由村镇牵头、政府推动、乡贤集资,共同促成古堡的保护利用。
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更是促进村民自觉保护古建筑的关键。甘满堂教授提出,政府应重视土堡文化宣传,更要有全域旅游的眼光,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推动。他看到,大田县的土堡以广平、建设、太华三镇数量最多,此三镇均由省道S217串联,很适合开车自驾游览;永安的安贞堡2001年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2019年已开发为四级旅游景区,其位置与广平、建设镇相邻,完全可以在宣传上进行规划互动,吸引游客连线游览。“只有摆脱各自为政的现状,串点成线、互相带动,才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甘满堂教授表示。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