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3月23日报道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3月20日至22日,福建省委校(福建行政学院)第5期青年干部能力培训班全体学员赴三明市开展现场教学,深刻领悟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先后参观调研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万寿岩遗址公园、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沙县区林业改革展示馆、沙县区总医院、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等教学点,学员们在循迹溯源中重温为民初心、深学新发展理念、细悟“两个结合”、进一步锤炼了性修养,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呈现了60多年前,在三明聚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十万建设大军,形成了“把异乡当故乡,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的迁明建设精神。三明市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发祥地,精神文明建设成效闻名遐迩。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是全国设立最早、为数不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题展。
来自三明市委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学员廖应格表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现场教学使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满意在三明”品牌精神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将牢记“为立言、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职责使命,在史实考证、志传编修等工作中进一步彰显人文情怀,让静止的史料化作滋养心灵的文明养分。
2021年3月,到“沙县小吃第一村”夏茂镇俞邦村调研时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在沙县林业改革展示馆也发表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方面内容的重要讲话。在沙县总医院视察时指出“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来自福建省高级人民的学员曾雅丽说,走进俞邦村,目之所及皆是建引领下的振兴画卷。村支部守护住了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古樟树,使之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象征。这里的青山绿水,这不仅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建引领下齐心协力、共建家园的生动写照。俞邦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要坚持以建为引领,将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既要像守护古樟般坚守文化根脉,又要以创新思维激活发展动能。
来自南安市石井镇人民政府的学员王胜蓝说,三明医改以“三医联动”破局,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理想照进现实。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更极大地改善了民生。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激荡化奋进动力,把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情做实、做细、做深、做透,在为民服务中坚守初心。
来自海峡姐妹杂志社的学员高虹艳表示,此次学启发很大,三明林改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典范,其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林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妇联改革提供了多维启发。如进一步推进“三新”领域妇联建设,完善提升“女科特派”机制,妇女、巾帼志愿者积极参与家风家教活动、环境整治,通过执委履职清单化、优化维权机制,等等。
万寿岩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了18.5万年,特别是对闽台史前文化渊源的研究意义重大。
来自泉州师范学院的学员林静说,走进万寿岩遗址,仿佛穿越时空与远古对话。作为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我们应积极践行文化思想,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古老文明在焕发出新的光彩。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的莅临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 山水田文章”。桂峰村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子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几乎厝厝 有书斋、书房。
来自福建工大岩土工程研究所的学员武振楠表示,此行收获满满,启发深刻。特别是在桂峰村,仿若穿越时空。古村的明清建筑保存完好,石板路蜿蜒曲折,承载着数百年的岁月痕迹。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悉心守护与传承,古老的民俗活动依然活跃,特色民宿、文创小店随处可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桂峰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天的现场教学,是一场“行走的课”,让学员们在思想碰撞中收获满满。大家纷纷表示,此次现场教学主题鲜明、选点贴切、内容丰富,通过一系列“可听、可看、可触”的活动,大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头脑,学到了经验,将深入学贯彻思想,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