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三明人文】自费百万收藏、5000件珍品无偿捐献!这位三明人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三明纺织工业学校

发布时间:2025-05-16 23:59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沙县区夏茂镇将军纪念馆吸引了许多游客,馆内展出的一件件珍贵物件,让游客们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近距离地了解了开国将军戎马一生的革命事迹。在展出的400多件物品中,罗东平捐赠的就有300多件,涵盖了报刊、书籍、民国钱币、生活用品等。自己的藏品能物尽其用,这正是罗东平“玩”收藏以来始终秉承的初心。

  罗东平是沙县富口山汆村人,1990年初中毕业后经过层层选拔,光荣入伍。1993年退伍归来的罗东平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罗东平只身一人前往上海,跟着经销汽车零配件的老板跑业务。从上海到南京,他不仅了解了市场行情,还接触了大量的生产汽车零配件企业。一年后,不甘永远只做螺丝钉的他,辞去丰厚的薪资待遇,开始自己创业当老板,从产品的多样性到产品包装印刷,他全面布局,在三明、沙县两地开设了汽车配件店。很快,他积累了第一桶金。乘改革开放东风,他实现了财务自由。

  2002年,罗东平再次踏入上海,成为了一名新上海人。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在世博会展馆里,世界各地、我国大江南北的各类文创产品,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徜徉在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海洋里,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了心头,他要转行。

  从此,罗东平开始接触公交车卡、邮票、钱币(第三套)等收藏品,每天游走于上海的古玩市场、各类文化交易市场、老旧书摊,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头扎进了收藏品的世界。

  收藏业涵盖了邮戳、国画、古玩、钱币、竹木牙角雕刻、玉器、文玩等种类,一些种类的收藏,用人们通俗的话来说“水比较深”。罗东平在深水里“玩”了几年后,发现众多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一些报纸、徽章、照片、杂志等,待许多老人离世后,常常被家人随意地当作垃圾扔掉,或当废品卖掉,他觉得很可惜。文献资料、文献物品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历史发展中,不可被遗忘。收藏是一件赏心之事,更是一种讲究情怀的乐事。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收藏爱好者,情怀是必不可少的,罗东平或许就是具备了这样一种情怀的收藏者。因此,他调侃自己是不拿薪酬,还要付费的档案收藏员、管理员,是一位在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破烂”中的拾荒者。

  从2018年开始,罗东平的目光锁定了历史文献,他将自己开办于上海普陀区的工艺品商行交给妻子打理,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他用历史的眼光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宝贝,立志做一个保护史料的追光者。

  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陈列着多件来自罗东平的藏品。去年春节期间,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馆长郑碧玉专程前往罗东平父母家。在沙县莲花新村四楼的小阁楼里,堆放着罗东平从上海寄回来的一箱箱、一扎扎收藏品。郑馆长与她的同事仿佛穿越时光隧道。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一段段历史,就这样用电影海报、杂志、书籍、学生手册、各种票据等无声地呈现在她们眼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翻看、查找,她们终于找到了需要的物件。一个铁质的上海糖果盒、一张1958年上海的结婚证书、上海第4任市委陈丕显(福建籍)的有关书籍等。三明与上海的一段深厚情谊,在这些物件中,将那段历史延展开来。如今,这些实物为进一步讲好沪明情缘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实物素材。

  一份泛黄的、被罗东平塑封的1949年《人民日报》,第二版报道了沙县解放的消息。2020年12月罗东平把它捐赠给了沙县博物馆。

  2023年10月,沙县区第一中学迎来百年诞辰,罗东平得知消息后,将自己收藏的民国课本、教育类档案等共100件藏品捐赠给沙县一中展览室,为百年校庆增添光彩。2024年10月,沙县区第三中学五十周年校庆,罗东平又为校史馆捐赠藏品,丰富了校史馆历史史料。

  2024年岁末,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交谊楼会议室,一只褪色的樟木箱被轻轻开启——泛黄的课程表、斑驳的搪瓷杯、字迹漫漶的实验记录本等珍贵史料映入眼帘。这些跨越七八十年的珍贵史料,经罗东平之手,穿越时空回到校园,开启了尘封的记忆。这已是罗东平第三次向学校捐赠史料。这批赠品时间跨度长,从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传递出浓厚的历史气息。物品种类丰富,从课程表、校历、日历表到逻辑学、经济学等学术资料,从华东政法学院的笔记本到办公楼书签、新年贺卡和信封,每一件物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是学校发展变迁的忠实见证者。

  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当属1941年的圣约翰大学生物学实验记录本,虽历经岁月洗礼但字迹仍清晰可辨。这本曾经陪伴主人Wang Chao Yu的笔记本,见证了原圣约翰大学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优秀的英文水平。笔记本几经流转,于旧书摊中被罗东平发现并守护,最终与学校再度相逢,续写历史情缘。

  罗东平没有上过大学,但如今却是985、211大学里的座上宾。因为,每年他都会将自己所收集到的宝贝整理出来,捐赠给相应的大学校史馆、档案馆,补充完善校史档案。他捐赠的物品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年轻学子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在泛黄的纸页间或陈旧的物品中完成跨时空的对话。

  罗东平的每一次收集、整理,是他了解历史、接受文化熏陶、研究其价值的过程。在每一次的捐赠中,也令他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感悟,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有一份泛黄的报纸,是1939年3月22日《福建民报》,在第三、第四版介绍了当年厦门大学从厦门迁出后的信息,以及厦大西迁、政府出资五千元的一些情况,是这所百年大学发展史与命运紧密相连的注释。2023年12月,罗东平在整理自己的收藏品时,发现了这份珍贵的报纸并及时将它捐赠。

  2018年,他将上海老地图、上海交通卡以及反映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迁的上海电视机、收音机等实物,共8件藏品,总价值4万多元,捐赠给一大纪念馆并被永久收藏。

  近6年来,罗东平向985、211等高校,以及全国31个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捐赠,捐赠的文献史料、物件超过5000件,总价值数百万元。他的家中有近千本捐赠荣誉证书。

  如今,已到知命之年的罗东平,对于自己的收藏与捐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藏的文献资料、老物件,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有意义,这种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我希望我的藏品能找到它们真正的‘家’,发挥它们最大的价值。”罗东平说。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文字:邹晓红 图片:受访者供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