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公司即将扩大产能,年初,远在漳平的卓立勇把工厂搬到三元区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三农公司的“邻居”,成立了三明金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三农公司涉足氟化工行业后,卓立勇就开始和它合作,把它的工业废酸变废为宝,成为市场售价每吨2万元至3万元的氟钛酸钾、氟硼酸钾等高端无机氟产品。
“产业园到漳平100多公里,运费平均每吨200元左右,每年从这边拉走700多吨工业废酸,单单运费就得10余万元。况且运输途中,还有各种无法预知的风险。搬来这里,何乐不为?”卓立勇说,不光三农公司,清流的几家氟化工企业也有工业废酸出售,企业未来扩大规模也能就近取材。
从卖资源到做产业,从生产初级加工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从单一品种到链条式发展,10多年来,我市氟化工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犷到精细、从小打小闹到产业集聚的发展历程。而今,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形成比较完整的氟化工主产业链,并打造出全省最具特色的氟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破茧成蝶,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氟化工产业这棵树正在三明大地开枝散叶。
清流东莹化工一向整洁安静的厂区多了粉尘和噪音,还有厂区道路上川流不息的工程车,让员工即使下了班也要把口罩戴上。
对此,东莹化工副总经理徐能武倒是很开心:去年9月,公司五氟乙烷环保型制冷剂项目刚投产,今年3月,二期项目立刻上马,不出意外,这个年产3万吨二氟甲烷制冷剂的生产线明年底就能投产。
相较五氟乙烷这种粉配型制冷剂,二氟甲烷算是终端产品,可直接用作制冷剂,市场前景更广阔。而公司也将同步开发小钢瓶,把原来整车运出的制冷剂分装销售,进一步提高盈利空间。
“分装在小钢瓶出售,每吨多挣2000元至3000元肯定没问题。”徐能武说。
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上,东莹化工也一步步摘掉了氟化工初级加工企业的“帽子”。
氟化工产业以萤石矿为基础资源。我市是福建省萤石矿主产地,全市已探明储量141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2002年,立足资源优势,东莹化工成为我市第一家氟化工加工企业,生产无水氢氟酸这种初级加工产品。
无水氢氟酸市场售价低,低的时候每吨5000元左右,高的时候也不会超过1.2万元。
“相较氟化工高端产品,卖氢氟酸其实就相当于卖资源。”市经信委副主任郭明星说。
尽管如此,在2009-2010年经济危机期间,东莹化工甚至连“资源”都卖不出去。
“氢氟酸项目一个接一个上,仅清流地区就有3家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那几年,总共两条生产线的东莹化工,无奈之下关闭了一条,减少亏损。
转型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头等大事。2013年,依托母公司——浙江三美,东莹化工开始筹划五氟乙烷制冷剂项目。两年后,项目动工,去年正式投产,成为全省第一条五氟乙烷生产线。
氢氟酸“变身”五氟乙烷后身价倍增。据了解,同单位质量的五氟乙烷销售价格是无水氢氟酸的3-7倍。
延伸中下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市氟化工产业实现华丽转身,逐步形成一种资源、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
利用三农公司生产的六氟丙烯,海斯福开发出六福异丙基甲醚、全氟烯醚、氟表面活性剂等10余种高端精细化学品,市场售价在几十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其中,主打产品六福异丙基甲醚主要用作医药中间体,供给全球排名前列的雅培、百特等公司,去年销售900多吨,销售收入2亿元。
就在海斯福隔壁的海西联合药业,以六氟异丙基甲醚为原料,研究生产七氟烷,用于吸入式麻醉剂。目前正在申请国家药号,一旦投入生产,吸入式麻醉剂将为我市氟化工产业创造最高的附加值,每吨售价700万元-800万元。
10几年时间,我市氟化工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福建省氟化工行业的“带头大哥”。快发展,为我们抢占市场赢得了先机,但要想产业链稳固,“活”发展也必不可少。
一直以来,市里高标准规划、高层次定位,把“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思路融入氟化工产业中,建设了3个产业园区。其中三元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含氟聚合物、明溪氟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含氟精细化学品、清流氟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无机氟化物。
我市3家氢氟酸加工企业——清流东莹、永福和高宝,他们生产的无水氢氟酸以往一直销往外省,每年单单运费就得去掉一大笔。
以无水氢氟酸为原料的三农新材料公司投产后,无水氢氟酸本市消化成为可能,如今,三农公司每年从这三家氢氟酸生产企业购进2万多吨无水氢氟酸。
加上东莹新的环保制冷剂项目吃掉的1.8万吨,目前全市总产量12万吨的氢氟酸在本地消化了三分之一。明年,随着东莹二期项目及三农二期今年新上项目投产,全市80%的无水氢氟酸将在三明本地“吃干榨尽”。
“就地配套,产业发展就会比较稳当,不会因为外地原料供应不稳定,而影响下游企业生产。”郭明星说。
因为原料紧张,公司到处调货,海斯福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前几年氟产品行情好时,企业多起来,原料就紧张了,公司常常找了好几个省的供应商才把原料买齐。”公司副总经理吕涛说。
海斯福生产的含氟精细化学品以六氟丙烯为原料,而三农公司主打产品之一就是六氟丙烯,三农在本地配套中再次发挥作用。
“以前,公司每年要消耗1000吨六氟丙烯,2015年扩大产能后,每年需要消耗2000吨六氟丙烯。”吕涛说,这些大部分都是从三农公司来的,就近取材,每年单单运输费用一项,就可以为公司省去近百万元。
原料稳定,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郭明星说,正是由于三农公司的投产,突破了氟产业链关键节点——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海斯福才能放开手脚大胆扩产。
筑巢引得凤凰来。近年来,随着我市氟化工产业链的日益完善,一个又一个氟化工项目进驻并投产,在建项目也接二连三扩大产能。仅去年9月到今年9月间,我市就动工5个氟化工项目,涉及30多条生产线。
所谓后方无忧,前方无畏。实现就地配套的氟化工企业,不仅有量的突破,更有质的提升。
眼下,海斯福高端含氟精细化学品扩建项目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明年下半年,这个包含8条生产线的项目就能投产。
“这8条生产线除了总公司在这布局的锂电池电解液子项目,其他7个子项目都是公司这几年研发的新产品。”吕涛说,产品研发、报批、进入生产、投入市场,这是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运作模式。粗略统计,自2008年投产至今,公司已经投入研发经费8200万元。
不等不靠,主动创新,海斯福在国内氟化工行业闯出一条新路,在国际上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公司生产的六氟异丙基甲醚、全氟烯醚、氟表面活性剂等10余种产品,绝大部分是国内独此一家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福建省市场占有率达100%。公司产品绝大部分出口美国、意大利等国家,与许多世界级的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去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3.5亿元,纳税6200万元。
“公司刚设立时,含氟精细化学品在国内是个空白,虽然有人在尝试,但并没有规模化生产。”吕涛说,公司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实践出来的。
无经验、无技术可借鉴,公司的创新之路更为艰难。一个产品研发五六年再投入生产是常有的事。产品之一全氟烯醚的研发就历经了5年之久。
“2010年就开始研究,要么产品单耗太高,要么杂质含量过高,要么质量不稳定。”吕涛说,直到前年这个产品才大规模投入生产。
耐心、恒心、信心,创新需要工匠精神。而海斯福有这么一批“工匠”,他们从公司成立迄今一直在默默支持、默默奉献——他们是公司的50多名研发人员。
正是由于这个团队的不懈努力,才让公司每年有6-8个项目列入研发盘子,才让公司产品一直处于更新模式,才让公司的盈利能力逐年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海斯福意识到这点,我市其他氟化工企业也纷纷通过创新实现转型、抢占市场。
东莹化工在建的二氟甲烷项目,是从五氟乙烷这种粉配型制冷剂中,进一步探索出来的,将来生产出来的制冷剂终端产品,利润更高、效益更好。
海西联合药业依托上海研发中心和明溪氟化工研发平台,每年可研发、报批两个以上新药项目。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今年6月,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我市氟化工企业有了本地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孵化基地,更为氟化工企业相互交流、合作研发提供了可能。目前,这个平台效应初显,已与我市多家氟化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许多企业也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了技术、资源共享。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