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得绿,林农得利。上世纪80年代,三明率先在全国拉开林改大幕,从“分股不分山”到“分山到户”,再到探索林业金融改革、林长制、林业碳汇交易、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等,林改春风吹绿万顷山林,仅“十三五”期间全市共造林绿化109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2500万立方米,期末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去年3月23日,到我市考察时,充分肯定了三明的林改成效,强调要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三明在林业金融、森林管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又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新时期林改再出发。
以林为桥,沟通两岸,加强合作、共同发展。2005年,批准设立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后,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应运而生,至今我市已成功举办16届。作为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展会,林博会成为我市对外交流的绿色名片。借助林博会平台,我市累计签订合同项目2248项,现场交易和订货贸易额达到134亿元。林博会举办以来,我市共接待台湾各界人士近4万人次,先后与台湾工业协进会等20多家社团建立协作机制。
“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始建于1970年的三明(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创新“以场带村、合作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与乡镇林场、村集体、林农个人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并试点林票、林业碳票制度等,探索价值转化路径,实现青山常绿、村财增收、农民致富。2019年,获得“全国十佳林场”。目前,林场与15个村合作山林5万亩,制发林票面积1.5万余亩、金额1385万元,惠及林农近2万余人。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从2014年探索林业金融改革,到2020年获批创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三明始终在绿色金融改革上先行先试,不断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扩大绿色金融业务,在全国率先建设绿色银行和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率先开展林票制度和林业碳票改革,并围绕生态价值实现、碳金融等,在全国、全省首创22项绿色金融产品,打造系列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明样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三明是老工业基地,一度面临高污染的发展阵痛。如何兼顾生态与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三明市探索“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发挥金融和市场杠杆作用,破解企业减污降碳积极性不高难题,推动企业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成功打造了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的“三明样本”。“十三五”以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市、县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流域和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
问河哪得清如许?为有“河长”治水来。2009年,大田县在全省率先探索以“河长巡河、易信晒河、联动管河”等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并逐步在全市推开。三明各地推广大田经验,因地制宜、因河施策,坚持护、管、建相结合,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形成“河长牵头、部门协作、分级管理、全民参与”的流域管理新模式,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步步实现。2019-2021年,连续三年河(湖)长制考核全省第一。
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近年来,三明市以被列为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行“山水气同治同修”“山水城融合”等特色做法,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带来可触可感的变化,实现城市“颜值”不断刷新。随着“城市双修”的全面完成,三明市接续争创“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打好“城乡品质提升攻坚战役”,通过“内外兼修”的有机更新、品质提升,让文明城市更加生态宜居。
小种子,大产业。三明杂交水稻制种至今已近50年。2015年,省政府出台支持三明建设“中国稻种基地”的六条措施。三明通过优化基地布局、聚集发展要素、建强产业链条、强化种业科技支撑等,加速从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迈进,增创绿色经济新优势。目前,建宁、泰宁、宁化、尤溪4县入围全国水稻制种大县,全市制种面积28.8万亩、产量6300万公斤,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稳居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位置。
它们是传统美食,也是网红美食,他们记录着游子的乡愁,更成为了游客向往的三明味道。去年11月以来,三明市通过举办美食宴烹饪大赛、月月飨文旅活动和打造全宴美食餐厅、逛吃之旅精品线路等,挖掘推出“一县一全宴”地方旅游美食,持续打响“中国绿都·全宴三明”文旅消费品牌。周周有全宴,月月有活动。好吃的越来越多,唤醒了游客的味蕾,也推动文旅消费市场迸发出了新活力。
护好青山绿水,生态检察是有力抓手,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三明市从机制、立法和实践三个层面综合施策、联动发力,勇当生态检察监督排头兵,探索构建“政支持、授权、部门协作、区域联动”的生态检察监督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为生态检察监督提供法律保障,率先实现“河(湖)长+检察长”协作全覆盖、市县两级“林长+检察长”全覆盖,护航绿色发展,让群众畅享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4次莅临三钢调研指导,谆谆嘱咐“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三钢牢记嘱托,大力推进大型化、现代化、绿色化进程,实施环保装备升级、超低排放改造、工业旅游景区建设等,走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00年以来,仅三钢三明本部就投入近30亿元,新建环保设施或完成环保升级改造项目350余项。如今,三钢成为AAA级旅游景区,厂区空气优良率常年99%以上。
一锤定音!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的作出保护万寿岩的重要批示。万寿岩结束作为矿山开采的历史,成为“幸运的遗址”。20多年来,三明科学制定保护利用方案,立法推进保护开发,活化利用遗址资源,实现了万寿岩文旅融合稳健发展。目前,万寿岩遗址建成全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专题博物馆、全省唯一的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全国5个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全年接待游客22万人次。
建美青山绿水,做出山水价值。沙县俞邦村统筹“青山绿水”颜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建设省级示范“绿色村庄”,在创新林改、落实河长制、发展“小吃+文旅”上进行系列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1年3月23日,视察俞邦村,对乡村振兴、小吃产业发展、保护一方水土作出重要嘱托。俞邦村牢记嘱托,围绕“五项提升”推进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出发行动,挖掘“沙县小吃第一村”品牌优势,在耕读研学、生态休闲、小吃体验等领域发力,全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在新征程上继续引领风骚。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1998年,永安洪田村敢为人先,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向山林,完成了“分山到户”的创举,拉开“均山、均利、均权”的集体林权改革帷幕,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在洪田村带动下,永安市在2005年9月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发放林权证的改革任务。以来,洪田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发行林票等深化林改试点,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竹产业,设立全省首个林业碳汇专项基金、推动“以竹代木”等,释放出强大生产力,实现生态、经济双受益。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永安。人均竹林面积全国第一的绿色宝库永安,坚持“小竹子,大产业”发展思路,致力于“以竹代木”“以竹胜木”,依托专业团队的科技服务等,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在竹林培育、竹产品加工、竹旅游资源开发等走在全国前列,并建成福建省最大的闽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实现“不砍树也致富”。2021年,全市竹业产值95.5亿元,农民人均竹山收入7000元。
云端古村,生态饭香。明溪县紫云村立足地处全球三大候鸟迁徙重要通道之一的优势,围绕“生态观鸟+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培育生态观鸟旅游、乡村研学体验、特色生态农业三大业态,打响独具特色的“紫云鸟生态”品牌,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观鸟爱好者前去观鸟拍鸟。目前,仅观鸟产业已带动77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特色生态农业为乡村带来超过850万元的增收,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清溪环绕,碧水洄流。20多来,清流县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坚持在花卉、苗木等本地优势资源转化上下功夫,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扶持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龙头,推动花旅融合发展,打响“清流花卉苗木”品牌,实现产业阔步发展,成为中国绿化苗木之乡、海西最大鲜切花种植基地。2021年,全县花卉苗木总面积71941亩,全产业链总产值达55亿元。
一任接着一任干,“荒山秃岭”成绿洲。宁化县原水土流失面积45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9.15%,并以紫色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治理难度大闻名全省。20多年来,宁化县誓把荒坡变绿洲,实施“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48字治理机制,精准治理、深层治理,久久为功,不仅成为全省唯一退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I类县的县份,而且入选首批水土保持示范县,生态环境实现“美丽蝶变”。
闽江正源,亘古纯净。建宁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做特做强莲子、种子、梨子、桃子、无患子等“建宁五子”特色产业,培育明一国际百亿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连续5年跻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兴县,很有远见。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的到泰宁调研指出,“泰宁提出了旅游兴县,搞新兴旅游城,这样一个发展方向还是很有远见的”。20多年来,泰宁县牢记重要嘱托,坚持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创造了全国第五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泰宁路径”, 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区得到升级,绿色经济快速增长,“旅游+扶贫”做法在全省推广,文旅康养、影视文化、研学培训等新业态经济持续壮大。2019年接待游客72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9.55亿元。
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穷村变富村。泰宁县际溪村于2014年启动实施“耕读李家”文旅康养项目建设,突出原乡原貌、生态定位、对台特色,不断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吸引台青入驻,实现生态资源“两山”转化,把一个落后山区村发展成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耕读李家”已成为泰宁县重要的文化和乡村文旅品牌,获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福建省对台交流示范点等称号。
美丽常口入画来。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的来到将乐县常口村调研,他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5年来,常口村牢记殷殷嘱托,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森林碳汇造林等项目,发展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2021年5月,全国首批三明林业碳票在常口村举行首发仪式,常口村领到编号“0000001”的碳票,被誉为中国碳票“第一村”。如今的常口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成为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
森林宜养,风景宜游。福建龙栖山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7%,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森林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多年来,龙栖山在做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同时,完善综合服务设施,补齐发展短板,全力打造森林康养小镇,形成自然教育、森林体验、休闲康养三大产业,先后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中国森林体验基地”“中国森林氧吧”等称号。2019年12月,被森林康养创新联盟评为“中国森林康养最佳目的地”。
我家在景区,度假来尤溪。A级景区从一片空白到遍地开花,数量跃居全省县级首位,尤溪仅仅用了6年多,这正是尤溪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线年以来,尤溪县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理念,从全域、全民、全要素、全产业链的高度,推进“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先后获评美丽中国十佳典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等称号。202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14.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97亿元,实现了一、二、三次产业相融相盛、协调发展。
绿色茶叶,致富“金叶”。20多年来,大田县始终把茶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加快茶旅融合发展,全力打响大田美人茶品牌,成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美人茶之乡、中国高山茶之乡。目前,美人茶产业成为大田县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产量占全国70%以上;全县茶园面积10万亩,产业年综合产值38亿元,带动3.5万户茶户参与生产经营,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