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三明工业历史30秒!告别三明最后的工业烟囱!

发布时间:2024-08-27 09:03

  11月8日,在三明纺织有限公司老厂区,几辆大型挖掘机正在施工,厂区最后两座锅炉烟囱应声倒地。现场,不时有施工人员和车辆来往。除了老厂房外墙、门卫室和里面的个别建筑,老厂区基本拆除完毕。

  70年前,三明只是闽西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福建省委作出在三明建设福建省重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从此,一家家企业陆续从全国各地迁到三明,三明的工业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三明纺织厂就是其中一员,在其辉煌的过往岁月里,记录着一代人的青春,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如今,它的拆除,也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1970年,原上海市国营第26棉纺织印染厂纺织车间迁到三明,创办三明纺织厂。经过一年的基建、安装和试产,该厂于1972年生产纯棉纱3625吨,从此结束了我市手工纺织的历史。

  “当时,厂房和宿舍是新建的,设备是从上海用火车运过来的。”原三明纺织厂纺纱车间副主任蒋蓉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良多,她说,那时,她每天的任务就是擦洗机器。当年的三明就像一个大工地,条件非常艰苦。“三个人挤在一间宿舍,桌椅、板凳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蒋蓉娟向记者道出了当年在三纺厂奋斗时条件的艰辛。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一时期,我国纺织工业面临一系列突出的困难和矛盾,三明纺织厂也处于不景气的局面。1993年至1994年间,三明纺织厂在调整中寻求突破,实行招标承包,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效益。

  2000年,三明纺织厂改制为全员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成为福建省工业300强,工业竞争力300强,纳税300强企业,有员工2060人。“金雀”牌纱线、“奔鹿”牌牛仔布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奔鹿”商标还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10年,三明纺织有限公司资产重组,2013年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如今,为响应三明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市区企业“退城入园”的号召,三纺公司全面推进异地搬迁暨改扩建工程。将建设“一公司二厂三中心”,同步发展服装和物流产业,即:公司总部大楼(三纺科技大厦)、物流园厂区、宁化厂区(福建省奔鹿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品检测中心、纺织品研发中心、纺织品交易中心。三明纺织有限公司的新厂区位于德安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广,市区纺织厂一部分已搬迁新厂区,并已投入生产。

  “这里原来是厂房,后来变成女工宿舍,现在马上就要拆了。”老厂区的门卫阿姨望着施工现场不远处的一栋矮楼房,这里有她太多的记忆。她说,她在三纺工作了27年,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在车间干了20年,后来由于身体原因,被安排到老厂区门卫值班。“自己能陪着老厂区走完最后一程也是幸运的。”阿姨笑了笑,继续回到值班室,她说,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可能下个月开始我们就全部要到新厂区上班了。”一位工人告诉记者。目前,在老厂区还保留着一个生产车间,生产部分产品。当天,陆陆续续进入车间上班的工人们拿着手机记录着自己和老厂区的最后时光。

  “这里记录了我的成长,感恩老厂区,新厂区我们继续出发。”市金牌工匠罗永珠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说起老厂区的拆迁到新厂区的建设,她有说不完的故事。

  2000年6月,17岁的罗永珠刚毕业,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刚刚重组的福建三明纺织有限公司,开启了自己纺织女工的生涯,她和老厂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对于老厂区,罗永珠记忆最深刻的是细纱车间。“我记得刚来的时候,根本没有工作经历,也没接触过纺织,在操作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出错。”刚入职的罗永珠被安排在了细纱车间,成为一名细纱挡车工,每天的工作是负责细纱接头,也就是将细纱掐头后进行捻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但要把它做得既快又好绝非易事。“刚进厂时,我都好几次想放弃了。”罗永珠回想起当初青涩的自己。

  在师傅郑桂英的指导下,罗永珠经常利用工作间隙和班后时间进行操作练兵,苦练接头技术,有时光为一个卡头准确就反复练了无数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本普通员工需要学一个礼拜才可以掌握的技能,罗永珠只花了3天时间就能得心应手,操作水平甚至超越了许多进厂多年的挡车工。

  “车间里留下了我反复练的记忆,如今车间已经被拆迁,我会带着这里的记忆,在新的厂区继续前进。”经过磨练,罗永珠已经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一步步成长为轮班教练、值班长、总教练,获得了市三八红旗手、市金牌工匠、市劳模等荣誉。2018年,她到新厂区,带着自己最初的执着继续奋斗着。

  “这两根烟囱是列东老工业标志性建筑。”一位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的资深员工介绍,这个烟囱是用来排放布料染色所使用锅炉蒸汽的,一根是1970年随着建厂时搭设的,另外一根是厂里扩大生产需求后1994年左右建设的。“因为这两根烟囱,还被附近新建小区居民投诉过好几次呢。”他笑着说,2017年开始,厂里使用天然气,这两根烟囱就闲置了,作为时代的一种印记,推倒后很多人还是挺感慨的。

  “这是我们原来的食堂,这里是宿舍,我们刚招工进来时就是在这里领的饭票。”老三纺人杨翠玲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外孙女,来到老厂区,回忆着过往。她说,自己二十岁左右时招工到了三明纺织厂,后来由于家庭原因便离开了,到了明溪工作。“现在我女儿的家就在三纺老厂的对面小区,这也真是缘分。”杨翠玲说,老厂要拆,自己也有许多的不舍。

  这两天,第一批老三纺职工蒋蓉娟在朋友圈晒出了三纺老厂区两根锅炉烟囱拆迁的视频,引起了许多老三纺人的回忆。今年70岁的蒋蓉娟,22岁时随着母亲一起到三明工作,一留便是25年,1996年她办理了内退手续回到了上海。

  虽然已经离开三明20多年,但是老厂的模样她依然记得清楚。“我记得烟囱旁边就是三纺厂的棉花仓库,仓库对面就是纺纱车间。”蒋蓉娟说,老三纺厂的门口要从原印染厂斜坡上去经过这个锅炉烟囱,几十年来她们纺织女工们就在这里来来上班,如今,新市北路新大门处是一个养猪场。

  “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这里很多老纺织人都眷恋着三明这个第二故乡,眷恋自己奋斗过的三明纺织厂。”蒋蓉娟说,像她一样回到上海的老同事,退休后聚会时,常常会说起在老三纺艰苦创业的时光,听说三纺老厂要拆了,大家都很感慨。

  “我也20多年没回过三明了。”蒋蓉娟说,以前回一趟三明需要坐20多个小时火车,现在一个多小时飞机就能到达。她希望,能够一次集体回三明的活动,和自己老同事们一起,回到自己建设过的第二故乡看一看,不仅仅是看三明城市的变化,还想到老纺织厂那个地块走走。

  三明纺织厂,和许多成长在三明老工业基地的众多老企业一起,承载了三明工业文明和发展历史。2019年11月8日,随着老厂区内两座标志性烟囱的倒下,三明纺织厂在一个时代的工业文明的直观元素与符号,也随之退出人们视野。

  但,三明纺织厂,以及成长在三明老工业基地的众多老企业,为三明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文明史,应该被铭记。因为“三明老工业基地记忆”,不仅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工业发展史,一批建设者的情怀和梦想,它更像一部史书,既记录着沧桑岁月,也是一座城市史最鲜活的组成部分。

  发展,是一座城市最有活力的姿态。我们希望一座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也希望,一座城市在发展规划中留住一些文化遗存,这样的城市,才会更有魅力和光彩,才会更有传承和生命力。让我们不忘历史,对未来有更美好的期许。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