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認定結果,太原理工大學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教師團隊成功入選。至此,我省高校“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已達10個。
太原理工大學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教師團隊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慶學教授為帶頭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將愛國奉獻、愛崗敬業、永不生鏽的“螺絲釘精神”代代相傳,傾力培育國家棟梁之材,形成了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以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杰青、四青人才挑大梁,“80后”“90后”青年教師為創新生力軍的教學科研團隊。
“重型裝備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工業化的脊梁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為此,團隊積極對接國家重大工程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將冶金、礦山等重型裝備自主化、智能化、綠色化作為發展方向,承擔起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服務區域轉型發展的重任。”團隊帶頭人、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黃慶學表示。
10月26日至28日,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山東省煙台市舉行。太原理工大學博士后郝雲曉的“機械裝備電液雙動力融合節能高效驅動與控制技術”項目獲大賽創新賽銅獎。
作為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教師團隊成員,郝雲曉也是團隊培養出的優秀學子。在太原理工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后,郝雲曉2021年進入該校力學流動站開始師資博士后工作。他此次所獲獎項是我省在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高端裝備制造賽道獲得的最高獎項。
“堅持賽創研教融合,推進產學研用合作。近年來,團隊時刻緊跟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教育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濤介紹,黃慶學院士提出固本強基的辦學理念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考核制度,轉變了學風,改進了教風,大幅提升了學生培養質量。團隊承擔教育部新工科研究項目3項,獲批國家級一流課程5門,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
為強化專業教育和寬領域基礎研究,團隊專門成立特種機器人創新工作室,給學生提供自由創造的場地和平台,多方聯合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多學科交叉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專業知識,鍛煉了綜合能力,先后榮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5項、中國研究生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研究生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等多項獎勵。很多本科生在此萌生扎根科研的想法,還有的學生將競賽所獲獎金捐出作為機器人工作室的研究資金。“我們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和科研教育中。學生在學習、科研過程中自然激發了為祖國、為家鄉作貢獻並努力奮斗的想法。”王濤說。
范婉婉是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四年級學生,2021年獲得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去年在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博士聯合培養。從碩士研究生時期開始,她就師從黃慶學院士進行超薄精密不鏽鋼極薄帶軋制變形機理研究。提及多年學習經歷,她深感受益匪淺:“剛開始學習看文獻時,黃老師就要求我們對每篇文獻至少提出3個質疑的問題。學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他要求我們的研究課題和生產實際密切結合。”
團隊堅持產教融合,實踐育人,不斷探索研究生高質量培養路徑,與國內眾多頂級企業共建研究機構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其中包括徐工集團“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單位及研究基地,三一重工、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研究生培養基地或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可在這些企業開展研究與實習,不僅拓展就業機會,也擴大了學校聲譽和影響力。“我們實行雙導師制,學生既有學校導師,還有企業導師。在企業導師培養下,很多學生已經提前步入工作狀態,畢業后入職企業很快就成長為技術骨干。”提及就業前景,范婉婉信心滿懷,“剛入畢業季,我的同學已經拿到好幾份錄用通知,這與團隊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是分不開的。”
11月中旬,記者走進太原理工大學先進金屬復合材料成形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形加工車間。陽光映照下,“先進材料推動裝備發展,高端制造引領產業升級”的紅色條幅格外醒目。車間裡,大型寬厚板軋機、矯直機、滾切剪、棒材修磨機器人等設備一應俱全,玻璃櫥窗裡陳列著高性能鋁鎂復合板、鋼鋁復合板、無縫金屬復合管等各種金屬復合材料樣品。
“這是一塊高導熱導電銅鋁復合板。由於不同金屬變形能力差異大,傳統的平軋工藝加工后容易翹曲。現在我們使用波紋軋制方法,增大難變形金屬的變形能力,軋制后板形良好﹔界面呈波紋形狀,還可增加異種金屬間結合面積,使結合更牢固,且細化金屬晶粒,提升板材力學性能。”手拿一塊中間結合面呈波紋狀的雙金屬復合板,團隊成員、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教授劉元銘深入淺出地講解著。
金屬復合材料兼具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和力學特性,同時可降低成本,在航空航天、軍事裝備、清潔能源、石油化工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黃慶學院士國際首創的雙金屬復合板波紋軋制方法,有效解決了復合板傳統制備方法存在的結合強度低、殘余應力大、板形質量差等三大難題,為開發出效率高、質量優、成本低的金屬復合板軋制工藝和成套生產裝備提供關鍵技術和科學依據。
“不受百煉,難以成鋼。”提及艱難的攻關過程,王濤至今記憶猶新,“金屬成形實驗面臨著高溫、大載荷等環境,即便炎炎夏日,師生們做實驗時也得穿著厚厚的隔熱服,實驗結束后渾身濕透,像在水裡泡過一樣。”
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團隊成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擔當,數十年磨一劍,在先進金屬成形技術與裝備、機電裝備節能與智能控制、煤機裝備智能化等方向構建了“材料—工藝—裝備”全流程研發體系。近5年,團隊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12項、國家專利優秀獎3項、山西省專利一等獎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83項、國際發明專利43項。
國之重器必須立足於自己。“三晉英才”支持計劃高端領軍人才權龍教授提出的非對稱泵控非對稱缸、液電混合主被動驅動等創新技術,是迄今為止能效最高的工程裝備系統集成方案。針對無法低壓損高動態檢測流量閉環控制的國際性難題,權龍研制出可編程、流量控制誤差小於3%、兼具微動精准和低壓損大流量的高性能比例多路閥,形成自主可控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的技術體系與完整產業鏈,打破了我國高性能比例閥長期受限的困局。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志華教授提出低溫高速沖擊制備大梯度納米結構材料的新方法,為我國爆炸與沖擊動力學領域的自主創新增輝添彩。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寇子明教授研制的大傾角帶式輸送機連續換帶技術,解決了換帶裝置履帶的剛性驅動與膠帶橡膠體流變性驅動的耦合問題,為破解煤炭帶式輸送難題作出貢獻。
11月中旬,太原理工大學先進金屬復合材料成形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形加工車間裡,幾名研究生用精密十二輥冷軋機軋制出不鏽鋼精密極薄帶,即我們耳熟能詳的“手撕鋼”。僅有A4紙四分之一至七分之一厚度的“手撕鋼”,在學生手中被輕而易舉地撕開。
“我們研究基礎原理、關鍵工藝,太鋼進行生產應用。通過產學研合作,目前‘手撕鋼’在實驗室實現了0.01毫米的突破,太鋼在生產中實現0.015毫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王濤教授介紹,“手撕鋼”被譽為“鋼鐵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具備優異的精度、耐蝕性、表面光潔度等性能,廣泛應用於折疊屏手機、血管支架、航天飛機、衛星帆板等領域。近年來,團隊開發的不鏽鋼極薄帶高精度軋制工藝技術,支撐山西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實現了世界最薄最寬的不鏽鋼帶鋼高精度穩定軋制,產品出口至美國、日本等國家,為保障國家關鍵材料供給安全奠定了基礎。
科技創新既要聚焦國際學術前沿,更要服務國家重大亟需,助力區域轉型升級。團隊依托在冶金裝備、礦山機械和工程機械等行業領域的獨特優勢,開展了特色鮮明、引領需求、突破瓶頸的社會服務活動,賦能山西推動高質量發展。
黃慶學院士兼任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西研究院院長,團隊承擔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9項,與地方和國有大型企業共建5個產業研究院,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和行業標准的制定工作,為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戰略咨詢。團隊還與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強強聯合,分別共建“金屬成形技術與重型裝備”和“智能採礦裝備技術”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
團隊為眾多行業龍頭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在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團隊與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斗容22立方米、機重390噸的礦用液壓鏟,為當時國內最大。團隊與徐工集團合作研發出覆蓋6噸至200噸液壓挖掘機的全系列多路閥,已配套挖掘機1150余台套,產生經濟效益1.5億元,累計節省外匯7000余萬元。團隊為太原市恆山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研發出高效節能的熱修磨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使我國從該裝備進口國成為出口國。團隊開發的高強鋼板矯直成套裝備與技術、板帶軋制全流程智能化設計等技術同樣打破國外壟斷,為眾多鋼鐵企業提供同質價優的國產軟硬件產品,助力中國裝備走向國際市場。
2009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他帶領科研團隊,突破國外高精探測裝備技術封鎖,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執著奮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2017年,習總書記對黃大年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啟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黃大年的精神在中華大地延綿傳播、深深扎根。
近日,記者走近我們身邊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太原理工大學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教師團隊。採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團隊成員不僅是教育者,更是科學家。他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和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讓人感佩和動容。
胸懷大志,篤行於微。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助力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是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教師團隊的治學初心,更是他們的實踐擔當。遠離浮華與喧囂,沒有工作日、節假日之分,他們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韌勁,夜以繼日、團結協作、集智攻關,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為眾多企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教育報國,矢志創新。持續踐行和弘揚黃大年精神,先進成形與智能裝備教師團隊將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國家重型裝備領域培育良才。未來,期待我省涌現出越來越多潛心教書育人、勇攀科研高峰的優秀教師團隊。(記者鄔帥莉)
盛夏,山川秀美,飛鳥翩翩,這裡是山西省運城市。 漫步在運城鹽湖22號堤埝,憑欄遠眺這顆神奇而秀美的“生態明珠”﹔走進運城博物館,觸摸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眼下,越來越多的人沿著習總書記的足跡參觀學習。…
朔城區桑干河畔千畝水稻種植基地(攝於今年7月)。 薛禮偉攝(人民視覺) 朔城區桑干河畔千畝水稻種植基地,種植戶在插秧(攝於去年6月)。…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