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三明实践: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2024-10-28三明市钢铁厂

发布时间:2024-10-28 19:41

  8月14日-16日,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三明举行。主办方 供图

  连日来,森林覆盖率高达77.12%、有“中国绿都”之称的福建三明备受外界关注。

  8月14日-16日,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这里举行,27个部委领导、各省(区、市)代表、专家学者、机构代表、企业代表等近400名重要嘉宾参会。

  在开幕式上,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将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重点改革、大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等5方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主场活动期间,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举办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并举办首届全国生态产品推介展示,集中展出全国31个省(区、市)各类生态产品以及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成果,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澎湃新闻注意到,首届全国生态产品推介展示共精选1000余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果,是促进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产业合作平台,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经验交流平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就展示平台。

  “绿色相约,喜迎盛会”,这是属于三明的重要时刻。在主场活动期间,《全国生态日三明倡议》发布,向全社会发出驰而不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力“双碳”目标机遇、提升生态环境颜值、探索生态保护机制、创造绿色低碳生活等倡议,传递出凝聚合力、久久为功的决心和信念。

  近年来,三明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创新突破,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明市位于福建中北部,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总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人口约287万。

  这里是原苏区县,是毛诗赞“风展红旗如画”的苏区核心区、是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红军五次反“围剿”都与三明密切相关,革命年代3.7万三明子弟参加红军,其中1.12万名参加了长征。

  这里曾因工业而兴。1957年起,三明大搞工业建设,1958年三明钢铁厂建成,逐步成为这座城市的工业摇篮。曾经的三明,集聚了福建省最大的钢铁、化肥、造纸、化纤等生产企业,钢产量占全省的3/4,化肥产量约占全省的1/2。

  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让三明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如三明市的明星企业三钢,过去曾造成严重粉尘污染,人们抱怨“一年吃进一块砖”。

  走进如今的三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让人印象深刻,当地媒体形容称“绿染山城万物新,青山绿水满目景”。

  穿城而过是沙溪河,绿波粼粼,是三明市区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三明当地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过去,沙溪河的水也有污染,“水没那么绿”。经过治理和提升,沙溪河的水清了、绿了。

  近年来,立足优渥的“生态家底”,三明市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改革路径,不断提升经济“含绿量”、生态“含金量”,加快推动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2021年1月,三明被列入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据三明日报报道,三明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围绕建设“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的美丽三明,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三大战役统筹推进、全面发力。

  2023年,三明市地区经济总值3007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51元。三明市、县空气质量达标率均为100%,7个县空气质量进入全省前十名、数量居全省第一,55个国省控断面和7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逐“绿”前行,向“新”奔跑。三明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称号,享有“中国绿都”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和排头兵。20多年前,福建开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先声,聚焦“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以及“两山”如何转化问题,持续推进三明、南平、龙岩3个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

  位于三明的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是福建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可提供造林、营林、砍伐、采购等林业全产业链交易服务,形成辐射全省的林业要素综合服务交易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自2022年9月成立以来,该中心交易额已突破21亿元,溢价率15.8%,交易产品从林权、农权等传统项目向林票2.0、林业碳票等生态产品拓展,交易范围从域内向省外、全国扩大。

  由于环境好,风景秀丽,常口村已成为3A景区,吸引众多外来游客参观。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图

  8月16日,参加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的部分嘉宾、学者,分赴福州市、厦门市、三明市等地考察调研,深入了解各地推进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具体举措。

  距离三明市区约90公里的将乐县常口村,人口约一千人。这里背靠青山,面朝绿水,栋栋白屋依次而立,村屋庭院灌木齐整,各条村道干净开阔,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等称号。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的在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据常口联村委张林顺介绍,27年前,常口村没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没有几幢新房子,没有几盏明亮的路灯。公开数据显示,27年前,常口村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虽然坐拥好山好水,当地村民却无法脱贫致富。

  张林顺表示,27年来,常口村牢记的重要嘱托,做足山、水、林、田文章,探索“两山”转化实现路径。

  澎湃新闻走访看到,常口村的民房多为三层楼房,错落有致,屋前有成片荷塘,村内幼儿园、养老院、卫生院、篮球场、游泳池等设施一应俱全。整个13.83平方公里的村子,森林覆盖率高达92%,已经评上3A级旅游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市签发,常口村领取到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村民从中受益14万余元。

  “这里既有农村的气息,又有城市的便利。”对于常口村的发展成就,张林顺非常自豪,他表示,目前,整个村子实现了干湿垃圾分离、雨污分流,所有电线都走地下,也解决农村鸡鸭到处乱跑乱拉的难题。

  数据显示,2023年,常口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5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0多倍和70多倍。

  俞邦村有“沙县小吃第一村”之称,已成为展示沙县小吃的重要窗口。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图

  沙县区的俞邦村,有309户1228人,是“沙县小吃第一村”。52岁的杨玉华选择回村发展,在村集体所有的门店当店长。她说,自己所经营的小店,节假日一般每天有数千元的营业额,最高时有一万多元。

  杨玉华告诉澎湃新闻,不仅俞邦村,周边的村子都以沙县小吃为生,这里的芋饺、甜烧卖等都是特色小吃,深受外地游客欢迎。为了谋生,当地村民普遍拖家带口在外地经营沙县小吃店,做得好的估计每月有两三万元的收入,这是一门很不错的营生。

  杨玉华之前也在杭州等地开沙县小吃店,后来村干部见她手艺好,就把她留下来了,每月有固定的几千元工资。“收入虽不如去外地开店高,但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杨玉华说。

  近年来,俞邦村大力推动小吃文旅融合发展,新增小吃制作体验中心、小吃品牌一条街等旅游业态,成为展示沙县小吃的重要窗口。2023年,该村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同时,俞邦村统筹保护和发展,完善垃圾污水处理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形成百年古樟树群、龙峰溪生态水系、美丽田园风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整合林业资源深化林改,实现“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的有机统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