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工业城市三明中流击水阔步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4-12-03 16:15

  金秋时节,寒意渐起。放眼三明这片红色热土,却处处涌动着拼经济、促发展的澎湃热潮: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只争朝夕、奋楫笃行的生动场景比比皆是。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三明人传承弘扬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资源、穷尽一切努力,靠着勤劳和智慧,将三明从一座“路隘林深苔滑”的山区小城发展为“风展红旗如画”的活力新城。特别是的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用改革开路、以创新破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三明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也是命脉所在。作为新中国“摇篮”里成长起来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三明曾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我市制定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等11条特色产业链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用地保障、金融服务、人才支持等政策140条,构建了“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项规划、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批重点项目”的推进机制。

  三明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定盘星”和“主引擎”。作为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三钢集团显然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在三钢集团的带动下,我市形成了覆盖“冶炼—铸锻—机加工—产品服务”的全产业链条,2023年全市规上钢铁与装备制造企业达293家,实现产值超千亿元。

  今年7月21日,三钢集团三明本部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全面竣工。该项目于2021年起实施,累计投资近百亿元,主要项目包括高炉、烧结、中大棒、三高线等升级改造项目及配套设施。项目全面投产后,三钢集团三明本部装备技术将实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为产品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三明没有忽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市聚力打造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在政策支撑、企业创新、数字转型、资源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生物医药、石墨烯等产业产值实现快速增长,氟新材料产业从初加工产品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体系加快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海斯福公司六氟异丙基甲醚、厦钨新能源公司钴酸锂电池正极材料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同时,全市各县(市、区)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初步培育形成明溪生物医药、清流新材料、泰宁文旅康养、尤溪纺织等“一县一特色”产业格局,沙县、尤溪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7亿元,人均GDP达12.3万元。

  重大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抓谋划、抓招商、抓落地,让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在三明开花结果。

  聚焦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社会民生三大领域,我市统筹全领域策划生成,落实“定责定量”“精准指导”“领导带头”“借智借力”四项举措,项目领域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服务专班,定期赴各地巡回指导,建立沪明对口合作、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等专项储备库,推动项目谋划“量”“质”双提升。

  项目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穿梭于山城大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个个大干快上的场景演绎着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在沙县,威耳动科二期厂房扩建项目紧张施工,工人们忙着粉刷外墙、吊装屋顶和墙体钢构,预计年底竣工;在大田,速光5G通信无源器件生产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施工方加大人员设备投入,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在尤溪, 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加速推进,整个广场已呈现建筑雏形 ,建设者们正抢抓工程进度,力促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为了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我市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围绕“谋划、签约、开工、投资和投产达效”等关键环节,建立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实行全过程介入、全流程跟踪,保障项目建设全要素需求。同时,组建全方位推进专班,筛选拟重点突破落地重大项目和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重点项目,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部门、一个专班、一张报表”推进机制,逐个项目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形成闭环,确保重要环节有人抓、重要问题有人管。

  2023年,全市78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93.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10.1%;30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5.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05%;三元中吉高科新能源材料等114个项目开工建设,清流开元射击训练基地等80个项目建成投产。

  如果说项目是产业兴起的基础,那么科技创新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6+1”科技创新平台等作用,推动钢铁与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等产业“智改数转”、数实融合;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合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力支持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落实科技创新惠企政策,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提升“院士工作站”建设质效,力争引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

  2023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建立三明籍科技人才及成果库,258家企业列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新增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家,获引导地方科技专项7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5项;三明(上海)离岸孵化器落地上海,三明经开区、高新区与省科技厅签订STS子专项协议。

  我市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大力推动“四领一促”工作,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构建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着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三明”。

  线上线下“手拉手”对接活动,引导更多企业用好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开展线上供需对接,钢材、水泥等企业对接重点项目;

  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推动员干部深入企业、项目一线,真心实意帮助破解项目融资、用能用工、市场销路等困难问题;

  改善政务环境,完善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模式,全面推进“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供给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

  有力的政策措施给企业带来了良好效益,这一点在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福建)分院有限公司得到充分体现。今年初,我市争取机科院海西分院共建项目资金1200万元,用于高端精密机床新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人才引进、专利和软著等知识产权申请与维护,搭建福建省超精密数控装备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将有力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

  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机科院海西分院累计获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省部级平台称号近30项,承担及省市科技项目70多项;开发的高端数控装备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8项,连续两年为福建省唯一获批国内首台(套)企业。

  园区是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为了破解园区小、散、弱问题,我市大力推进园区整合提升工作,通过园区平台优化资源整合、平台集聚、要素匹配,推动资源向产业集中、向园区集中、向深加工拓展,促进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最优质的环境。

  针对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我市聚焦园区软硬件环境方面的弱项,努力补齐园区供水供电、安环一体化等短板,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依法盘活园区低效、闲置土地,全力打造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全市上下将高举改革旗帜,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三明担当、展现三明作为。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