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我所知道的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沿革史三明钢铁厂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01-02 17:45

  写在前面的线月,是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55周年纪念年,当年福建生产建设兵团9万官兵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祖国,为福建省革命和建设砥砺前行,做出了特殊贡献。55年过去了,当年兵团最年轻的战士,如今也己过入七旬老年队伍。但是兵团永远是他们心中的光荣和骄傲。这些年,兵团战友每年都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当年的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抒发对福建兵团的一份特殊感情。值此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55周年的日子,将本文再次敬献给当年的战友们和兵团二代、三代人,让我们永久怀念曾经的福建兵团。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史无前例的“”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世界上处处是火种,硝烟滚滚。中美对立,中苏对歭,珍宝岛流血…… 的“九大”召开,中国“三个世界”理论在国际 “独树一帜”,坚持反帝反修反霸权。在“东风吹,战鼓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提出 “要准备打仗”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在那火红而动荡的年代,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和全国多个省份13个建设兵团应运而生,全民皆兵,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1969年8月,根据、的有关指示,福州军区确定组建福州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11月,任命彭飞少将为兵团司令员、委;熊兆仁少将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委第二。同年12月7日,、正式批准成立福州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授予4个师、21个团的番号。1970年4月,又将3个企事业单位改编为团。

  兵团组建之初,以福建省的91个国营企事业单位为基础,(包括劳改农场、工厂)为基础,加上从部队抽调的部分干部为各级领导骨干,编成4个师共18个团、2个直属团和1个相当团的单位(未包括各师医院),并征得一批无军籍的兵团战士编组而成。(注:在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存续期间,所属师、团级机构建制多有撤建变动) 1970年底全兵团总人数89521人,其中现役军人2239人,地方干部、职工65785人,兵团战士21497人。配备各种3655支(挺)。机动车1282辆。其中编有武装分队23个建制连、173个建制排、596个班,共5751人,各种枪1820支(挺)。另看押劳改犯、劳动教养人员和刑满释放就业人员共9136人;被监管审查和拘留、逮捕待审人员共301人。 1972年5月,兵团增设相当于师一级建制的永安矿区。兵团组建之初,司令员为彭飞少将,委员为熊兆仁少将,副司令员田贤成、田世兴、李干、宋家烈、杨尚堃,副委员李云诚、何庆宇,参谋长杨滨,副参谋长游梅耀、杨青、李振欧,部主任程力正。兵团机关设司令部、部、后勤部和驻福州办事组,三大部下共设18个业务处,定额150名干部。兵团机关驻沙县城关,1970年9月迁驻南平市。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时期为稳定局势、促进生产而组建的生产为主,劳武结合的。兵团的组建有力地保证了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大地维护了当时社会稳定。在“文革”期间相当困难的条件下,生产建设兵团近9万名干部、地方干部、职工和兵团战士,克服重重困难,经过的共同努力,在我省生产建设中取得不小的成绩。

  (注:由于历史认识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对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不全面定性: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时期的产物。兵团的干部实际上是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目的是稳定局势,促进生产。)

  1974年11月9日,、批复,同意撤销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同年11月24日,福州军区委、福建省委下达了《关于撤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的通知》。此后,部队干部陆续离开生产建设兵团,至1975年3月底,兵团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归口移交给地方管理,福建生产兵团的历史使命至此宣告结束。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 以工矿为主,兼营农副业。师部驻龙岩东肖。师长高少彬、委员董树桐、副师长史道生。师机关设司令部、部、后勤部(其余各师均同,从略)。全师1970年底18655人,其中现役军人564人,地方干部、职工9889人,兵团战士8202人。1969年12月建师时,辖第一团(潘洛铁矿)、第二团(永定煤矿)、第四团(漳平煤矿及龙岩苏邦煤矿)、第六团(邵武煤矿)、第七团(龙岩青草盂、黄斜劳改农场,南靖马山劳改农场)和煤矿建井大队(煤矿建井公司,相当于团的单位)。

  1970年4月,龙岩红炭山煤矿编为第一师第三团。5月,福州八一钢铁厂编为第一师第五团。后八一钢铁厂与拟建的龙岩特种钢材厂合并组建福建八一特钢厂(即7071工厂,厂址位龙岩城东南郊)。1971年2月,该厂划归兵团建制,由第一师领导。同年11月,改直属兵团领导。1973年1月,该厂建成投产后,又改属省冶金工业局建制。1970年6月,厦门工程机械制造厂划归兵团建制,命名为第一师矿山机械厂(团级单位);1972年7月,交还厦门市革命委员会。

  1970年8月,厦门反帝医院改编为兵团一师医院。该医院历史悠久,是1898年美籍荷兰人郁约翰博士创办救世医院,院址在鼓浪屿河仔下,初设病床30张,是厦门第一所西医医院。1951年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称为厦门市第二医院。1958年创办于1931年的鼓浪屿医院(1953年改称市妇产医院,1954年改称为厦门市第三医院)与厦门市第二医院合并,改称为鼓浪屿医院。1966年改称为反帝医院。1970年医院迁往龙岩,更名为中国人民福建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注:同年厦门市政府在二院旧址重新组建了鼓浪屿区人民医院和厦门市医院第三病区)。

  当年的一师医院现在为龙岩市第二医院(位于新罗区东兴路153号)这所百年历史的医院军内罕见,国内也是凤毛麟角。 1971年2月,煤矿建井大队大队部及所属四队与筹建中的永安加福煤矿,共同组建为第五团。同年10月,第一团改归三明钢铁厂领导。1972年1月,第七团撤销。1973年7月1日,一师师部撤销。二团、三团、四团、六团,煤矿建井大队,师医院等均改属兵团部直接领导。兵团撤销时,上述单位移交福建省燃料工业局。

  1969年12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在明溪成立,师长李振欧(1970年3月由石养成继任),委员李学勤。师部设在明溪县城关, 全师1970年底10910人,其中现役军人351人,地方干部、职工5102人,兵团战士5457人。二师辖第八团、第九团、第十团、第十一团担负的任务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副业等。八团团部在清流县(清流新垦劳改农场),九团团部在明溪县(明溪楼前劳改农场),十团团部在宁化县(宁化凉伞岗劳改农场),十一团团部在泰宁县(由原闽侯熔新机械厂、闽侯白沙劳改农场、仙游度峰糖厂和永安大洲后砖瓦厂等组成)。

  二师所辖的各单位,数十一团机构变动较大:1970年5月,十一团由闽侯白沙迁泰宁,改辖将乐、泰宁、建宁三县森林工业单位和泰宁朱口、弋口劳改农场。原辖的度峰糖厂改为师直属营;大洲后砖瓦厂交四师管理;熔新机械厂交莆田地区管理;白沙农场则由省“五七”干校接管。

  1971年2月,师机关分为两部分,一部留原地领导原有的各团;一部调永安县水东,新组建成永安矿区。同年10月,第九团划归第三师,所属各营并入第十团。1973年1月,撤销第八、十团和第十一团五营及师直属营,移交地方主管部门领导;第十一团改由兵团直属;7月,二师师部撤销,第十一团移交地方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师、团撤销后,干部多数调回原单位,少数就地转业。

  1969年12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在建瓯成立。师长刘振泽,政委韩光,主要任务以林业、森林工业为主,兼营农、牧、副业,1970年底全师35795人,其中现役军人572人,地方干部、职工31068人,兵团战士4152人。辖第十二团(建西、建瓯、南平林业与森工);第十三团(顺昌、建西林业与森工);第十四团(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林业与森工);第十五团(省森工局一处、二处、五处、基建处);第十六团(邵武国营综合农场,邵武、光泽林业与森工)、第十七团(崇安黄土、建阳小湖、梁布、浦城永平、政和东平等劳改农场);以及南平大洲贮木场、邵武贮木场、邵武汽车保修厂、三师设计大队(原华东林业勘察设计院,1971年10月改为兵团设计大队,地点在建瓯南雅)、南平森工医院等5个相当于团级的单位。建制中,连以上的军政主官为现役军人,其他均为地方干部职工和兵团组建后新招收的兵团战士。1971年2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通知,由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着手筹建的邵武铜冶炼厂、浦城铜矿合组为第九团(团部机构从第二师划转)。1972年8月,第九团改为直属兵团建制。1973年1月,邵武铜冶炼厂、浦城铜矿建成投产后即归省冶金工业局领导。

  1973年1月,第十七团撤销,所属单位划归省劳改管理局管理。同年5月,第十五团改为森工基建大队(对外称公司,为相当于团的单位)。同年7月1日,三师师部撤销,第十二、十三、十四、十六团和大洲贮木场、邵武贮木场、邵武汽车保修厂、南平森工医院等均改由兵团直属的建制。兵团撤销时,上述各单位均移交省林业厅,干部部分调回原部队,部分就地转业。

  1969年12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在永安县成立,师长郭生,委员刘洪泽。师部设在永安县城关原省水电专科学校,辖第十八团、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二十一团、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以基本建设为主要任务。十八团驻三明白沙(原省建一公司),十九团驻永安西洋(原省建三公司),二十团驻南平(原省建八公司,1973年移交地方后改为省建二公司),二十一团驻龙岩小洋(原省公路工程局第一工程处),二十二团驻安溪福德(原省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处),二十三团驻三明(原省工业安装公司),四师医院驻三明。1973年四师师部撤销,第十八团、十九团、二十团、二十三团改归福建省基本建设局领导;二十一团、二十二团、和十九团三营(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二处)改归省交通局领导。干部多数调回原单位,少数就地转业。

  直属二十四团团部驻沙县城关,有五个营,管辖沙县和尤溪的林业与森工,另有纺织厂(位于沙县养坊),制药厂(位于沙县水南),兵团部独立汽车连(位于沙县养坊),汽车保修厂(位于沙县白沙),卫生队(位于沙县水南)。纺织厂1973年合并到南平纺织厂。兵团撤销时,上述各单位均移交省林业厅,干部部分调回原部队,部分就地转业。

  对外称福建省永安矿区建设指挥部,1971年4月开始筹建,1972年5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为相当于师的单位,直属兵团建制领导。矿区指挥部主任郑重略,委员淳于晓辉。机关设行政、政工、生产指挥、基本建设4个处。下辖永安加福煤矿(即第五团)、东坑仔煤矿(团级单位)等单位。兵团撤销时,永安矿区划归福建省燃料工业局建制。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时期为稳定局势、促进生产而组建的生产为主,劳武结合的。建设兵团的组建有力地保证了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大地维护了当时社会稳定。兵团生产建设有矿山、冶炼、制造、农业、林业、建筑业、工业设备安装等行业,在“文革”期间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彭飞司令员、熊兆仁政委率领福建生产建设兵团近9万名干部、地方干部、职工和兵团战士,克服重重困难,在兵团体制存续的5年中,较好地完成了下达的各项生产计划,至1974年底,工业总产值达到6.69亿元。其中,森林工业,生产原木950万立方米;造林46万亩,成活率85%以上;幼林抚育180万亩;修筑林区公路500多公里、森林铁路16公里。煤炭生产,掘进26.7万多米,产量比1969年增加2.5倍,达535.7万吨,约占全省总产量的58%;新建永定、永安两个矿区,扩建龙岩红炭山等煤矿,生产能力比1965年扩大了两倍;正在续建的矿井生产能力日产约100吨(兵团撤建后投产)。建筑安装,完成1.7亿多元产值,其中较大的工程项目有邵武火力发电厂、永安火力发电厂、永安水泥厂、永安维尼纶厂、三明化肥厂、三明钢铁厂薄板车间、南平纺织厂等;参加了乌龙江大桥及本省部分国防工程建设;建筑房屋69万多平方米。基建投资共完成2.4亿元,其中较大的工程有龙坎铁路(龙岩—坎市)、大福铁路(大杞—福德)、永加铁路,共100多公里。新建企业,较大规模的有龙岩特钢厂、连城锰矿厂、三明钨矿厂、建瓯铜矿厂、邵武铜冶炼厂等,为福建工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到1974年12月,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共实现利润1亿多元,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赢利指标。

  兵团在我省生产建设战线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的形式与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机制不相协调;兵团各级领导机关与地方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多头领导,以及省、兵团与地区、县利益上的矛盾等等。为理顺体制,完善管理,1971年10月起,福州军区和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开始调整兵团体制与领导关系。至1972年底,先后将潘洛铁矿、矿山机械厂和全部劳改单位移交地方有关部门管理。福建八一特钢厂、邵武铜冶炼厂、浦城铜矿等企业建成投产后,也于1973年1月移交地方。

  1973年7月1日起,撤销各师师部,各团改为兵团直接领导;并将第四师所属6个团分别划归福建省基本建设局和交通局建制领导。兵团司、政、后三大部亦缩编为办公室、部、生产部。

  1974年11月9日经、批准,同年11月24日,福州军区委员会、福建省委通知,撤销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所属单位自1975年1月1日起正式归福建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建制领导。所看押管理的劳改犯移交福建省军区地方部队负责看管。实际交接工作至1975年3月底完毕。至此,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完成了历史使命,划上圆满句号!

  后记:再读福建兵团的沿革史让我仿佛回到那如火如荼的火红年代,那艰苦枯燥的生活,那一把汗一身泥的自我净化,那奉献青春的无悔岁月…永生难忘!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从成立到撤销已经过去50多年了,兵团时代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年,但对于我们这些成长战斗在“文革”后期的兵团战士来说,是我们生命历程中最难忘的一程。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特别说明:近几年许多当年的兵团战友都在努力把福建兵团的历史原貌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还原、再现给广大读者和下一代人,但由于福建兵团的成立和撤销都在十年“文革”期间,许多史料已经失落。就连省级和原军区级档案部门亦无完整的相关史料档案。鉴于此况,本文收集的资料定存缺漏和谬误,敬请知情的战友和史实爱好者指正。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