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三元往事】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②2025-01-17

发布时间:2025-01-17 17:25

  1958年底,三明向省里提出三明建市的设想。1959年2月,省里正式批准将三明建委改为三明人民公社筹备委员会。其行政机构由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部分)与三明县人民委员会(部分)领导机构合并组建,直属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下辖城关、中村、岩前、雪峰、夏阳、盖阳、胡坊、莘口(1959年2月增设)8个人民公社。

  1959年夏,上海市委陈丕显在三明视察,由时任福建省委、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叶飞陪同。当时,张维兹向陈丕显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上海能支援三明一批轻纺工业企业。陈丕显对此表示同意。随后,张维兹等人特地从北京请来专家,为三明城市的发展规划出谋划策。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和东欧的关系十分友好,不仅在上互相支持,还在经济、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中国从这些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和设备,为国内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明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工业新城,也受到了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影响。规划专家们来到三明后,深入了解了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情况。他们发现,三明的地形与沿多瑙河而建的布达佩斯颇为相似,都是沿河而建的城市。于是,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将三明打造成一个如布达佩斯般美丽的带状城市。

  按照当时规划,三明以沙溪河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河西岸被划定为重工业区,主要布局钢铁厂、化工厂等大型工业设施,并配备了热电厂、水厂和机修厂(后更名为化工机修厂)。而河东岸则作为行政和生活区域,城关、富兴堡和列东这两端规划为轻工业区,集中了纺织印染、食品、服装、鞋类等多种轻工企业。为了方便沙溪河两岸交通往来,规划中还提出了在河上修建几座大桥设想。这些大桥将成为连接两岸重要通道,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此外,江滨区域被规划为公园,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建市初期,专家们对三明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如布达佩斯般美丽的带状城市,如今这个蓝图已成现实(林文斌 摄)

  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改为三明市,三明人民公社筹备委员会改为三明市人民委员会,直属省人民委员会领导。同年5月26日,全体会议通过设立三明市,为省辖市,由张维兹任市委兼。

  在陈丕显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自1960年起,上海陆续向三明搬迁了食品、制鞋、纺织、印染、小五金等一批轻纺工业企业。这些迁来的企业与三明原有的重工业基地相结合,共同构建了三明工业新城的基础框架。

  1957年7月底,我们自北京回来,便着手选厂址工作。究竟化肥厂要建在哪里比较合适,考虑到化肥厂大量产品要供应全省,厂应该建在全省中心地带。而鹰厦铁路沿线的永安、三明、沙县处于全省中心地带。于是我借了三个县铁路沿线的一张张地看,当看到三明这块地,上是一片白(等高线平方公里,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认为这个地方不但可以建一个化肥厂,而且建一个小城市地也够了。沙县因铁路沿线平地面积不大、永安因平地较分散而落选。初步确定三明城关及梅列这一片盆地作为化肥厂厂址的预选地。我马上向梁灵光汇报选三明为建厂厂址的意见,梁灵光因曾负责我省战备机场建设工作,三明梅列这块盆地曾作为战备机场而勘察过,后因四周山峰太高而落选,因此他对这个场地非常熟悉,马上同意我的意见,要我们马上一个选厂组到现场勘查。经过紧张准备,选厂组便迅速组成,原定由我带队去勘察,因我要参加由梁灵光带队的考察组出省考察,不能参加选址,临时由省工业厅基建处副处长黄计远带队,于8月中旬从福州出发,沿途还看了几个地点作对比。选厂组到了三明,认为三明是个建厂的好地方,都同意将其作为化肥厂建厂地点,便把厂址初步定下来。建厂山区具体地点有了着落,但“以厂带市”,仅以一个厂的力量太单薄了,我便动员李达,将钢铁厂和化肥厂建在一起,协作开发三明。

  1958年7月,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9128部队、厦门大学中文系师生,以及来自全省各地上万名民工大军,组成浩浩荡荡的“军、技、民”三结合的施工队像潮水一般涌入三明,拉开了万人会战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序幕。

  没有城市依托,是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突出的难点,给建设者带来了许多困扰。但是,大家都没有被这一片松林山地的严峻现实打倒,他们自力更生,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三明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河谷盆地,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3公里。以三明钢铁厂为中心的钢铁、机械、化工、电热等厂,一个紧挨一个地分布在河西区的丘陵地带上,每建一个厂,第一仗就是移山、填沟,开挖大型土方。

  1958年6月10日,重工业基地破土动工。率先开工的三明钢铁厂第一期工程115万立方米的大型土方开挖了。沙溪河畔人山人海,锄起镐落,肩挑车运,川流不息,打夯号子此起彼落,工地上一片热烈沸腾的景象,建设的步伐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建设物资却十分吃紧。那是一个举国沸腾,共筑梦想的时代,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建设,处处资源都十分紧缺。三明以“三明人民公社”为名,尝试与外省单位进行协作,但索要到的资源并不如预期。面对困境,他们不得不寻求各种途径解决困难,材料供应不上就在本地寻找替代材料。支援没法到位,就利用本地富裕的资源如木材等换取,想方设法满足建设急需。

  1958年5月27日,福建省委处兼三明公社委伍洪祥发出“在三明地区开展全民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1960年初,三明建委成立技术革新领导委员会,领导增产节约运动。在运动中,三明的建设者们坚持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制成大批土器具和大量建筑材料,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三明的建设者们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晋江地区就有 1.2万余名民工加入建设大军,南平、龙溪、福安、龙岩等地也分别派出了数百名支援人员。此外,还有驻守闽南的9128部队的2000多名官兵,以及厦门大学中文系200多名师生,他们也都积极投身于三明建设之中。当时福建还缺乏一支强大的建筑安装队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西安调来的西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省一建前身),以及从东北远道而来的沈阳第八冶金安装公司(省安前身)的近万名干部职工,极大地增强了三明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力量,建设大军迅速壮大到了六七万人。

  一个小镇突然涌入数万建设人员,后勤保障工作十分庞杂与艰巨。1959年的春天,三明地区粮食与副食品供应已然 拉响警报。由于本地人缺乏大面积种植蔬菜的经验,因此连日常食用的蔬菜都需从厦门郊区调运。粮食和猪肉主要从龙溪专区和厦门同安调运,面粉则从上海调配,同时闽东沿海的各县也提供海产品支援,由于各地争夺资源的现象普遍,许多原本对三明的支援落空。面对这些挑战,大家深刻意识到,一个拥有近10万人口的城市不能长期依赖外部供应粮食和副食品,必须努力自力更生,寻求本地解决方案。因此,各伙食单位开始自主养猪,以实现自给自足。然而,养猪需要饲料粮,但当时粮食紧缺,怎么办呢?建设者们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明溪县的两个地处深山的公社由于交通不便,库存有大量陈粮无法运出。在向省级汇报并得到批准后,他们动员各单位人力进山挑粮。为了激励大家,还特别规定挑出的粮食可以抵作饲料粮,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分配。这样一来,许多单位纷纷干部、职工和家属利用周末时间进山挑粮,最终将五六百万斤的陈粮全部运出,并成功饲养了1500多头猪。

  同时,三明县的城关公社也确立了“蔬菜第一,副食品第二,粮食第三”的生产方针。从全社的11个大队中划出7个大队,共计3500名劳动力,专门负责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蔬菜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副食品的供应情况终于有所改善。

  当时住宿条件也极为艰苦。重工业基地工程总指挥部是在荒凉的山坡上建了两幢土坯房,其他设施更加简陋。华东局建设部的部长贺敏学迅速行动,从上海和宝鸡调集了一批骨干力量和上万人的施工团队,在列西沙溪河边的荒野上搭建了简易草棚和油毛毡棚作为临时住所。许多干部和技术人员则借住在当地居民家中,凡是能睡觉的地方,如过道、厅堂等,都住满了人。几万建设者们在山上和工地的草棚中过夜,没有电灯,只能依靠煤油灯和松枝火把来照明,生活用水也是从山上通过竹筒引流下来的。

  此外,科技人才的不足也成为制约建设的主要困难。当时建设的热潮如火如荼,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亟需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向部门要人的单位很多。三明重工业基地也随着时代的鼓点奋力搏动,然而也遭遇了同样棘手问题——科技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基地快速发展的瓶颈。

  值得庆幸的是,省里对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当时张维兹提了一个40人的名单,都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熟悉工业管理的干部,由伍洪祥将这份沉甸甸的名单递交至省委部商调。省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不负所望全部顺利调入。这些技术人才与管理干部的到来,不仅缓解了燃眉之急,更为后续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工人和干部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热情和干劲。面对重重挑战,三明建设者们展现的不仅是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与责任。那些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的建设大军汇聚一堂,他们齐心协力,共同为三明重工业基地的崛起挥洒汗水和心血。每一位建设者都秉承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基地的建设之中。

  三明重工业基地作为福建工业化的重要一环,被寄予厚望。而其中,三明钢铁厂的建设更被视为重中之重,是引领地区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大炼钢铁进入高潮时,省委决定集结力量,开展一场规模空前的“三钢大会战”,以确保在 1959年元旦能够顺利出钢。

  三钢坐落于沙溪河西岸的列西,这里原是一片3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但建设者们以钢铁的意志,硬是将这片丘陵变成了钢铁生产的热土。高耸的烟囱、厂房和铁路专用线,在这里拔地而起,铺设而成,构成了一幅壮观的工业建设图景。据统计,单是移山填沟所完成的土方量,若堆成宽1米、高1米的土堤,其长度竟相当于福州至厦门距离的两倍!

  在“三钢大会战”的日子里,工地上人潮涌动,红旗飘扬。从最初的千余人,到最多时的三万余人,这里上演了一场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正是这种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精神,铸就了三钢的辉煌。

  自1958年6月全面动工,到1959年11月,仅仅一年半的时间,三明钢铁厂就完成了年产20万吨铁、12万吨钢和8万吨钢材的第一期全部工程。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钢铁工业建设史上,都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奇迹。

  1959年1月2日24时,三钢第一炉6吨钢水淌出,至此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钢”的历史,标志着我省钢铁工业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1959年10月1日,三钢轧钢车间试轧成功,生产出一批22毫米圆钢;1959年10月6日,三钢一号高炉胜利出铁,质量达优。这标志着出铁、炼钢、轧钢一条龙的钢铁联合企业首期工程基本完成……

  三明钢铁厂的崛起,不仅为这座城市奠定了坚实工业基础,更在福建乃至全国工业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从丘陵到平地,从平地到厂房,再到如今屹立不倒的钢铁巨擘,三钢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建设者们的汗水与智慧,也见证了三明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在三钢拔地而起的同时,一系列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设施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明重工业基地雏形初现。

  热电厂,于1958年底迅速动工。仅一年后,它便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在1959年国庆节前顺利投产。

  水厂,面对铸铁水管供货的延误,工人和技术人员没有选择等待,而是巧妙地利用木条和铁箍自制了木水管,为三明重工业基地和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

  机修厂,不仅负责钢铁厂和化工厂设备的维修,还承担了部分配件的制造任务,生产出一批重要的机械产品,为重工业基地和全省的工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焦化厂,福建只有白煤,没有焦煤,炼钢所需的焦炭要靠焦化厂提供。面对这一困境,100多名工人从100多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终于在1958年12月炼出第一炉焦炭。

  此外,梅列大桥建设也成为当时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短短10个月内,这座大桥便建成,极大便利了沙溪两岸交通往来。

  在三钢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三明化工厂、冶金矿山设备厂等大型企业,以及邮电、医院、学校等社会公益设施得以完善。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到1960年,三明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拥有13家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型企业的重工业基地。

  “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土法上马,两条腿走路”——这不仅是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的集中体现。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他们的努力,不仅为福建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元这片热土,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见证了省内外各级委、政府顾全大局、真诚无私的革命大协作。在这里,领导干部和员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充分彰显。而建设者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冲天干劲,更是铸就了三明工业新城的辉煌……汇聚这里的10万多建设者凝聚热情、智慧和创造力,在这片土地上共同书写了福建工业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