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座采用现代技术建设的钢铁厂是张之洞主持建设的汉阳铁厂。
1号、2号高炉建于1890~1894年期间,两座高炉的大小仅有248m3,每日的产量仅有100吨左右。
3号和4号高炉是盛宣怀管理汉冶萍公司时修建的,两座高炉的容积为477m3,每日的产量为250吨左右。
汉冶萍公司的大冶铁矿在1917~1923年间建造了两座800m3的高炉,设计日产量达到450吨,但是仅生产了两三年就停产了。
汉冶萍是中国建成投产的第一座现代钢铁企业,技术和设备全部都是国外引进的。
1917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的铁矿资源成立了鞍山制铁所(鞍钢前身),并陆续建设了9座高炉。
当时日本人的钢铁技术水平也较低,鞍山制铁所的设备大多是从欧洲和美国进口的,日本本国制造设备的性能差。
鞍山炼铁所的炼铁设备的生产能力,到1945年鞍山共有9座高炉,生产能力总共为196万吨。
1943年基本上维持1942年的水平;1944年由于战争影响产量下降到80.1万吨。
新中国的工业化始于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苏联帮助设计、提供设备并派遣专家来华指导。
在156项工程中,钢铁工业占了7项,特别是鞍钢是156项工程中最大的项目。
在帮助中国发展钢铁工业时,苏联不仅直接提供了设备,而且帮助中国建设了生产冶金设备的第一重型机器厂,并提供了1000m3和1500m3两个级别高炉的技术图纸。
156工程中苏联给鞍钢的设计产能是生铁250万吨,粗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
但是鞍钢的生铁产量在1955年就超过了苏联250万吨的设计指标,粗钢产量在1957年超过苏联的设计指标,钢材产量在1958年超过苏联的设计指标。
鞍钢的生铁产量能够很快超过苏联设计指标,主要是新中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很快就掌握了苏联的技术,设备很快就能够达产。
此外,50年代正是钢铁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也充分把握了技术机会,使得生产技术指标早早超过了苏联的原始设计。
宝钢2号高炉是国内总承包,除了部分系统外主要设备都是国内制造。通过宝钢2号高炉的制造,中国钢铁工业的炼铁技术成功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宝钢3号和4号高炉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高炉炼铁技术也完成了从追赶到领先的目标。
进入21世纪,以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基地为代表的沿海大型钢铁生产基地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这批新建的大型钢铁基地包括首钢京唐曹妃甸、鞍钢鲅鱼圈、宝钢湛江基地、柳钢防城港基地等。
首钢生产系统从北京迁往唐山,建设21世纪先进水平的首钢京唐钢铁厂,是“十一五”重点项目,是实施钢铁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实现钢铁强国梦想和希望。
首钢京唐曹妃甸基地的建设包括了多项第一,包括设计建设中国首座5500m3特大型高炉、首个在海边通过吹沙填海建设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等多项世界级的难题。
2009年5月21日,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的5500m3特大型高炉顺利投产,高炉利用系数很快就达到了2.3,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从汉冶萍日产铁水100吨的小高炉,发展到首钢京唐日产铁水12,000吨的大型高炉,中国钢铁工业通过近百年的奋斗终于发展了起来。
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始于汉冶萍,当时技术和设备全部都依靠引进,中国的钢铁工业没有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引进并掌握了苏联1000m3和1500m3两个等级的高炉技术。
攀钢的建成投产是中国彻底掌握苏联技术的标志,但是由于钢铁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被拉大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西方发达引进技术,宝钢2号高炉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引进的西方技术并且还有所发展。
21世纪沿海大型钢铁基地的建设都是中国自主完成的,这些基地代表了全球钢铁工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中国的钢铁工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开始走出国门帮助广大的发展中实现工业化。
越南已经投产的河静钢铁厂,印度尼西亚正在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都是中国设计并提供设备建成的。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