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绍棠,号荫远,字布南,1929年生于河北唐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壁画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城雕资格证书持有者。
潘绍棠曾就读于私立唐山马家沟开滦中学、北平华北中学、北平市立高级商业学校会计科。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1952年毕业于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潘绍棠曾任美术学院雕塑系、哈尔滨艺术学院雕塑专业讲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学报副主编、副研究员,广州岭南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雕塑专业教授。200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专著有《怎样做雕塑》(合著)、《瓷塑》《大足石刻》《世界雕塑全集》《景观雕塑》《潘绍棠美术作品集》《潘绍棠雕塑作品集》等。
潘绍棠教授坚持雕塑史论研究,先后在《美术》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连续参加9届全国雕塑论坛,论文于《雕塑》杂志发表后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雕塑《先驱者》曾参加全国美展,现陈列于广东省历史博物馆、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
2012年4月25日,潘绍棠教授向唐山市人民政府捐赠的128件雕塑作品及绘画、照片、资料等在唐山博物馆隆重展出。2014年1月13日,“潘绍棠雕塑艺术奖学金”颁奖仪式在美院雕塑系隆重举行。
广州美术学院潘绍棠教授是唐山籍较有成就的艺术家之一,朱伯雄教授曾称赞他:“在我国雕塑界有成就的人物中,恐怕是无出其右的”。
通信一年多,2000年5月,他出席“雕塑大师滑田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后来唐,我们才始得一聚。叙谈中,我被他炉火纯青的雕塑艺术所折服,更对他殷殷游子心、拳拳桑梓情,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意。
潘绍棠1929年出生于唐山市古冶镇李家套村,号荫远,字布南。少年时期就读于开滦中学,爱好美术。1946年在北平私立华北中学读书时曾创作反内战、争自由的《漫画集》,所写《科学与救国》论文获全校比赛二等奖。1947年寒假期间随地下秘密到华北解放区北岳军分区城工部学一个多月。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并秘密加入中国。先后担任校学生自治会通联部部长、地下支部、中苏友协副总干事。
1952年潘绍棠毕业于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由于天赋加勤奋,很快以青年理论家和雕塑家的双重身份知名于美术界。正当潘绍棠教授风华正茂的时候,1957年“反右”运动后期,他被错划为,下放到北京东郊双桥农场劳动。于是,由他草拟的筹建“中国雕塑院”和创办中国雕塑专门刊物的方案不仅束之高阁,而且成了他的“罪状”。1961年,潘绍棠调哈尔滨艺术学院任讲师。1983年9月调到广州美院,先任雕塑系副主任,后任学院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师范系研究生导师。
潘绍棠教授视时间为生命。他28岁受到错误的处理,50岁落实政策,在一生精力最旺盛时期上被排斥,艺术才能也不能得到很好施展。正因为昨天曾痛失太多的“朝晖”,所以他更珍惜今日这宝贵的“晚霞”。潘教授以宽阔的胸怀对待坎坷,并把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无论从首都到边陲,还是从北方冰城到岭南羊城,潘绍棠教授始终没有忘记曾经养育过他的冀东这片热土,把自己最得意的雕塑作品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一件是1981年创作的《先驱者——孙中山与李大钊1924年在广州(一稿)》。这是潘绍棠教授向中国建60周年献礼的力作。作品中,李大钊剑眉浓须,目视前方,神情果敢坚毅,其左袖稍稍上卷,右手将长袍微微提起,以人物的动感暗喻人的远大目标和务实精神。孙中山神态庄严凝重,眉宇间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其左手怀抱礼帽,右手拄着拐杖,真实地体现了他“中西合璧”的思想品格。整个雕塑以概括的手法和洗练的艺术语言,浓缩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友谊,以及他们非凡的胆略与远见卓识。作品获“黑龙江省建60周年美展”三等奖,《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1982年冬,潘绍棠教授怀着对李大钊无限崇敬之情,将雕塑捐赠给大钊故居陈列馆。1984年,他创作的《先驱者》(第二稿)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及“迎97香港回归北京雕塑大展”,并永久陈列于广东省历史博物馆,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雕塑)、《中国雕塑50年》等大型出版物中。
另一件是1984年创作的城雕《希望之光》,现立于唐山市丰润区新城道与人民路交叉路口环岛处。整个雕塑13米高,呈火焰状,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潘绍棠教授认为,唐山是座靠煤炭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煤炭就是火,就是光。同时,唐山又是一座震后重建的新兴城市,到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为此,他将雕塑定位于以“火”来展现唐山光辉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潘绍棠教授考虑:“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太直露,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基于这一点,他采用抽象的手法,经过概括,将“火”塑造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可视形象,使人看后感到振奋,受到鼓舞。目前,《希望之光》已经成为唐山市的象征,是其成功且很有影响的城雕之一。
第三件是应丰润县(现为丰润区)政府委托创作的曹雪芹坐像。雕塑为158×96×150厘米,青铜质。曹雪芹身着清式服装,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右手握着一册打开的线装书,左手放在右膝上,面部表情严肃,作忧思状,年龄约在40至50岁之间。其“申”字形脸庞,留短须,力求表现出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内在气质,刻画出人们心目中曹雪芹的典型形象。
第四件是为唐山地震文化园设计的“7·28天地鼎”。鼎是中国历史大典上祭奠神灵的器物,它造型稳当,有不可动摇、不可推倒之势。“天地鼎”高7.28米,整体采用的是秦汉时的浮雕手法,周边饰以12生肖浮雕图案,象征地震所有牺牲之亡灵。4足有龙纹图案,象征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2004年5月已完成“天地鼎”定稿的塑造工作。
谈话中,潘绍棠教授向笔者吐露了多年埋在心底的一个愿望。他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希望有生之年先在家乡办一个展览。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所,把我创作的几十件雕塑、一批美术作品,以及我主编的《世界美术全集》,比较完整地留存下来,展示出去,供后人观赏借鉴。家乡唐山就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我想,这可能也是相当一部分唐山籍老艺术家的心愿。
面对潘绍棠教授质朴的语言和晶莹澄澈的心,在震撼和崇敬之余,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做好工作,以不负一位老员热爱桑梓,弘扬民族文化的崇高心愿。
2012年4月25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向潘绍棠教授颁发了捐赠证书。同日,潘老捐赠的128件雕塑作品及绘画、照片、资料等在唐山博物馆隆重展出。
潘绍棠教授1929年1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镇李家套村。童年在祖父创办的私塾读书时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常在书眉上画黄天霸、窦尔敦等戏剧人物。后考入私立马家沟开滦中学,他的美术成绩受到李少楼老师的称赞,并在课堂上说:“在你们班上,美术有三分之一天才的就是潘绍棠,因为学美术三分之二要靠勤奋,三分之一靠天才。”1948年他正式考入北平艺专,得到徐悲鸿、吴作人、蒋兆和、冯法祀、宗其香、刘开渠、滑田友、曾竹韶、王朝闻、蔡仪等大师的亲授。1952年于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并留校任雕塑系助教、系秘书,以青年理论家和雕塑家的双重身份知名于美术界。在1957年开始的那场运动后期被划为“”,送北京东郊双桥农场劳动。随后,被分配到哈尔滨艺术学院任教,“文革”中又被送往干校劳动和插队落户。
改革开放后,潘绍掌教授焕发了艺术青春。1983年调到广州美院任教,他重新回归随心所欲的良好艺术状态之中。在此,他主编学报,编著了《世界艺术市场》书稿,主编了大型丛书《世界雕塑全集》,被王朝闻先生誉为“壮举”、做出了“值得大家感激的贡献”,获黄河流域“金牛奖”一等奖。与此同时,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雕塑实践,用手中的雕刻刀,创作了《先驱者》等一批在雕塑界享有盛誉的作品。离休后,他又和同事创办了广东省第一所民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专修学院,使更多的学子有机会走进艺术的殿堂。
为繁荣家乡的文化事业,2000年5月,潘绍棠教授到北京出席“雕塑大师滑田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后来访,向笔者表示,“希望有生之年先在家乡办一个展览,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所,把我创作的几十件雕塑、一批美术作品,以及我主编的《世界雕塑全集》等著作,比较完整地留存下来,展示出去,供后人观赏借鉴。家乡唐山就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2001年6月21日,潘老又致函时任唐山市政协的宋芳春,在《关于无偿捐献我的美术作品供家乡永久建馆陈列的请示报告》中表明:“我与家人商量,同意我的做法”,并提出包括“所有我捐出的美术作品,它的所有权,将永远归唐山市人民所有”等在内的五点希望。此后,潘教授多次致信家乡,因客观条件的制约,捐赠始终未能如愿。2010年,以唐山博物馆改扩建为契机,经笔者牵线搭桥,市文化局、唐山博物馆领导两次南下广州,终于与潘绍棠教授达成了捐赠的相关协议。
对潘绍棠教授捐赠的雕塑作品,唐山博物馆设立了专馆进行展出,并永久陈列。陈列馆分四个展室,占地300多平方米。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看,大体分为以下几大类:
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历史的真实感受,潘绍棠教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主题性雕塑的创作。陈列在第一展室的《先驱者》便是潘老主题性雕塑的精品力作。《先驱者》先后有两稿。第一稿创作于1981年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潘老从少年时代起就仰慕孙中山先生,特别是在孙中山晚年,竟能同年青的中国合作,形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令他十分敬佩。而中国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孙中山先生曾有过多次交往。1924年1月20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两人并肩步入会场,同时李大钊被孙中山先生指定为五个大会团成员之一。重温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燃起了潘绍棠教授再现这两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强烈愿望。他从双人关系构思始,至并肩而立构图止,进行了反复推敲。《先驱者》第一稿着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李大钊塑造为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强意志的中国人;对孙中山,则着眼于久经沧桑、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以及因奔波劳顿而略显憔悴的面容。作品获黑龙江省展三等奖,《人民日报》等五家报刊以显著位置予以发表。后来,潘老将这尊雕塑捐赠给乐亭县大黑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1984年,在接触更丰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先驱者》第二稿的创作。第二稿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为孙中山塑上了当时常穿的马褂,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怀抱礼帽,神态凝重,眉宇间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李大钊则右手将长袍轻轻提起,目视前方,表情肃穆,隐喻中国人目标的远大和对革命前途的自信。在构图处理上,采用了室内架上雕塑手法,且大于第一稿。《先驱者》第二稿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及“迎97香港回归北京雕塑大展”,《人民日报》再次刊出。唐山博物馆展出的是《先驱者》第二稿,以两位伟人并立的姿态,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崇高的革命情谊。这件浓缩和再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的作品堪称中国当代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庆龄是潘绍棠教授着重表现的人物。在第一展室共有三件有关宋庆龄的作品:一是《孙中山与宋庆龄》,二是宋庆龄半身像,三是宋庆龄头像。宋庆龄于1893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学成回国后,径直到流亡革命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她的。《孙中山与宋庆龄》表现了这对革命伴侣加的亲密关系:两人坐在沙发上对视,孙中山右手放在沙发扶手上,左手向后摊开,宋庆龄则促膝端坐,做聆听状,两人似乎在商讨革命前途或救国救民大计。宋庆龄半身像及头像均创作于1990年。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从眉宇、嘴角到发式,均突出了东方妇女美的神韵,表现了她作为家的坚定乐观和远见卓识。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曾写信给潘绍棠教授称:“你塑造的宋庆龄我觉得很好,突出了伟大革命家的思想和精神。”
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潘绍棠教授曾多次塑造。1956年曾创作《鲁迅胸像》《鲁迅坐像》,“文革”中全部被毁。这次展出了两件有关鲁迅先生的作品:一件坐在藤椅上,双臂抱在胸前,一只手里拿着香烟,做深思状。这件全身像是根据1956年《鲁迅坐像》照片的再创作。一件坐在石头上,身着长袍,脖子上围着围巾,一只手放在膝盖上,一只手支撑着略微后倾的身体,目视前方。
纪念性雕塑一般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创作题材,大多置于室外,是城市雕塑的一部分。能长期保存和安置于特定环境,是纪念性雕塑的两大特征。潘绍棠教授认为:“纪念性雕塑应政府、艺术家、群众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政府应该重视城市公共艺术,还要懂一点雕塑,也应该重视民众的意见。而我们的艺术家责任就更重了。公共艺术不是个人作品,应经得起公众的审美考验。如果多数人都看不懂,那就一定不是好的公共艺术品了。”
在潘老创作的大量纪念性雕塑中,《轩辕黄帝像》是最为成功的一尊。在陈列馆第一展室展出的是原创稿,其放大稿则矗立在黄帝诞生地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轩辕广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说其“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截至2006年,全国共有轩辕黄帝塑像13尊,而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甘肃却没有,这无疑是件憾事。为此,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政府邀请潘老塑造了这尊轩辕黄帝像。雕像高九点五米,寓意九五至尊,基座高三米,总重量超过百吨。轩辕黄帝气宇轩昂,左臂微微抬起,手心向下,寓意其温和亲民的思想;右手握着腰间的剑柄,象征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设计草图征询意见时,曾有两种声音,有人主张雕成老年的黄帝,有的主张塑成年青的黄帝。一些专家和多数群众认为,轩辕黄帝诞生在清水,是后来才离开的,应该塑造一个青年有为的轩辕黄帝,才符合历史,也符合清水人民的情感。潘老采纳了这个意见。2006年5月,《轩辕黄帝像》在清水县落成,同时举办了首届轩辕文化旅游节暨经贸项目洽谈会,共推介项目133项,成功签约38项,总额约3.8亿元。后来每两年举办一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捐赠作品中,有两件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是必须涉及的。一件是《屈原像》,另一件是《李时珍像》。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初受楚怀王信任,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因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即为中华民族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潘老抓住屈原这一悲剧性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瞭望远方的姿态,着重刻画了他刚直不阿、视死如归的情怀。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其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李时珍像》为坐姿,表现的是李时珍尝百草、做笔记的场景。
1948年,潘绍棠教授在北平求学时便参加了中国。在六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始终怀着一颗忠诚的心,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哈尔滨工作生活的22个年头,他以强烈的使命感,广泛搜集东北抗日联军的相关史料,于1978年完成《抗日小英雄何畏烈士像》。作品根据烈士遗像,艺术地再现了身背小马刀的抗日儿童团长的英勇形象。当时作者创作了大小两件作品,大件长期陈列于东北烈士纪念馆,唐山博物馆陈列的稍小。1984年,即潘老调到广州美院的第二年,又完成了《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纪念碑》设计稿的创作,作品曾入选北京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
环境雕塑要求作品与环境空间,如地形、地势、建筑物、广场、园林、道路等多重空间相联系,并形成有机的艺术整体,通过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造型,起到塑造环境、陶冶人们性情的作用。
《希望之光》是潘绍棠教授环境雕塑的代表作。唐山是因煤炭开采而兴起的重工业城市,水泥、陶瓷、铁路、机车车辆厂、发电厂、唐山铁道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等,无不是依托开滦煤矿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素有“北方煤都”“中国北方近代工业摇篮”的美称。潘绍棠教授的父亲是开滦煤矿工人,出生成长在矿区的他从小对煤炭就有着无尽的亲近感。煤炭就是光、就是热、就是火。因此,他在酝酿唐山标志性雕塑时,就定位在“火”的基点上。然而火焰的不确定性,又很难以一个凝固的艺术作品来表达。为此,潘绍棠教授以抽象思维,通过概括和凝练,将“火”塑造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可视形象,展现唐山光辉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看后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经过数易其稿,最后定名为《希望之光》,高16米,不锈钢质,立于丰润区新城道与人民路交叉口环岛处,成为唐山市标志性城雕。唐山博物馆展出的是按比例缩小的复制品。
在第二展室展出的《腾飞》(亦称《展翅》)是潘教授又一代表作。这尊雕像表现的是一位女跳水运动员离开跳板到入水前,在空中展开双臂那一刹那的优美动作。表现“空中跳水”这一特定主题难度很大,为此潘老联想到水和水花。于是他将水花放大为一个卷曲的水浪的造型,将运动员高高地托起,产生仰视的效果,令观赏者百看不厌。1984年这件作品完成后,立于广东省体院绿地上,后参加1989年广东省美展,《羊城晚报》予以刊载。1998年在大连首届“槐花杯”环境雕塑大赛上又荣获“槐花奖”。与这个造型类似的还有《龟兹乐舞》。作品在表现舞蹈动作时,以下垂的两条飘带为支撑,使两个离开地面,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该作品曾荣获“中国当代雕塑—阿克苏情结城市雕塑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在捐赠作品中,最大的应属第四展室的人物雕像《艾利亚斯·劳伦特》,这是青海湖诗歌广场十二座雕像之一。雕像高2.7米,原作为铜质,这里展出的为玻璃钢质,原大,红色。《卡勒瓦拉》是芬兰的一部民族史诗,是由诗人艾利亚斯.劳伦特润色和汇编的。作品表现了艾利亚斯·劳伦特一手拿着书,一手握着笔,凝视前方,或思考或觅句或吟咏,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人体雕塑,特别是裸体雕塑,是雕塑艺术表现的重要领域。对此,潘绍棠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作为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特别是裸体雕塑,可以更立体地再现人体自然美,如匀称的比例、饱满的肌肉、协调的运动节奏、光滑的皮肤等,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企及的。另外,由于雕塑可以选择不同的材质,因而可显现出一种质地美感。如洁白的大理石雕刻出的裸体,会自然地显现出肌肤的晶莹如玉,具有活生生的真实之美。而用青铜铸造的男性裸体,体积借着材质的质感,可使人体更能表现出一种力量和健康的美感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中,潘老对人体雕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做真小的人体雕塑,要求各个关节衔接要紧凑,各个部位的比例要协调,线条要流畅,是练基本功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所以每位美术院校的学生都要提交一件人体雕塑作为毕业作品。在第三展室和第四展室展出的两件女人体,均为潘老的代表作。名为《少女》的立姿青铜质作品,那精细雕刻的双乳,高举的双臂和略微后倾的背部,柔软又富有弹性的小腹,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情感上的震颤。而玻璃钢质《晓》表现一位坐姿妙龄少女,双腿一屈一跪,展现了“周身充满了新鲜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罗丹语)。原作为大理石质,1997年参加国际雕塑大赛,现立于广东深圳。
展品中有两件《坐态女人体》,均为青铜质。一件面向前方,左手托腮做思考状,右手向后支撑,两腿一屈一伸;另一件则面向右侧,左手向后支撑,右手前伸,两条腿均呈弯曲状。对于同一题材,潘绍祟教授做了不同处理,通过头部、体态的变化,赋予作品以不同的内涵,突显其技艺的娴熟。
同时,潘绍棠教授还用多种材质进行人体雕塑。如大理石质的《侧坐女人体》《卧态女人体》在人体肌肤的质感上产生一种无法比拟的美感;紫檀木质的《送子观音》和红木质的《红棉女》,以材质的天然性和珍贵性,使其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大为提高。
在历代雕塑家手里,女性人体要多于男性人体,潘绍棠教授也不例外。《男人体》是潘绍棠教授不多的男性人体雕塑中较为成功的一件。铁塔式的站姿和强健的肌肉,给人一股由内而外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感受。
此外,潘绍棠教授大量的肖像作品也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在回味中继续思索,探求其中深藏的奥妙。
“意笔”是中国传统审美取向上的一大特色。著名国画大师、中国写意花鸟画巨匠齐白石先生曾有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的精辟论述,即意到笔不到,点到为止。长期以来,人们也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来理解和欣赏意笔技法的。而意笔雕塑是潘绍棠教授借鉴中国画的这一技法,在雕塑艺术上创造性地运用。
《醉》(陶塑)表现的是一位老者喝醉酒的情景。作品寓圆于方,略去了双臂和双腿,除了头和一只酒罐,肚子占了几乎90%的体积。老人秃顶,满脸络腮胡子,晕晕乎乎地眯着双眼,嘴角呈现出满足的微笑,似睡非睡,显得憨直而略带些滑稽,令人忍俊不禁。作品曾参加香港十老画展,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与《醉》造型相类似的还有《一尘不染》,人物的双臂缩在袖子里,而袖子又和宽大的袍子连成一体,中间只露出大半个头来,别无所有。
题为《睡—母与子》的陶塑表现的是一位母亲抱着幼子在睡觉,《夜—母与子》则是《睡—母与子》的变体。这两件作品讲究的是神似,作者以几块粗细不等的团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人物的躯干和四肢,脸部也没有太多的刻画,十分精炼。
武松打虎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也是艺术家经常表现的题材。这里展出的陶塑《武松打虎》,人物的头部、四肢和老虎的躯干都很简洁,这一切似乎都在不言之中。其他几件陶塑作品,如《老子》只在长袍中间露出合十的双手,《小和尚》只表现一只手和一只木鱼,《琴》中只有双手和一台象征性的琴……这些作品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地步,真正做到了“点”到为止的意笔绝境。
2006年创作的《伸》是博物馆展出的唯一一件瓷塑,表现了一位少女早晨起床后伸懒腰的情节。人物的头部、向上抱起的双臂同胸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倒三角;躯干和双腿形成一个正梯形。整个雕塑没有细部的描写,只是上了一层淡淡的绿釉,产生出明快、简洁、朦胧的视觉效果。
在创作意笔陶瓷作品时,潘绍棠教授十分注重整体效果。一般先做头部,然后用一大片泥巴把头包裹起来,象征衣服,根据创作的需要,再进行局部的加工,塑成不同的造型。这些作品一般衣服上釉,脸部和手部均不上釉,以保持它的质感。也有全部不上釉的,如《夜—母与子》,效果也不错。一件作品一般只需两三个小时即可完成,但佳作的产生有它的偶然性,有时从上百件烧制的成品中只能选出一两件较满意的作品。
意笔陶瓷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视觉美感。潘绍棠教授对意笔陶瓷雕塑进行了十年的探索。为此,他和儿子潘映雪还创办了“荫远(潘绍棠号)窑”。这是广州市较早建立的私窑,目前已烧制上万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作者无尽的创造力,为欣赏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潘绍棠教授在自己几十年的艺术道路上,以其对艺术的酷爱和创新精神,在中国雕塑史上独树一帜。他是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有专门文集出版,其中一篇论文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优秀论文奖”;他被聘为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学术顾问,2012年6月28日被世界教科文授予“大不列颠百科艺术家”荣誉称号;他在数十年造型艺术教学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于耄耋之年,他将收藏的作品悉数捐赠给家乡供研究和欣赏,其德、其艺、其情令人感佩。现已84岁高龄的潘绍棠教授,仍每天忙碌地工作着。只要泥巴、石头、木块、雕刻刀在他手上,他的精神便是充实、愉悦、充满活力的。我们在感激的同时,祝愿潘老艺术之树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014年1月13日,首届“潘绍棠雕塑艺术奖学金”颁奖仪式在美术学院雕塑系多媒体教室举行,仪式由系教工支部副孙璐主持。该奖学金旨在促进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风建设,鼓励学术研究、热爱集体、热心公益的精神,同时搭建支持贫困学生的平台。雕塑系与我国著名老一辈雕塑家、教育家潘绍棠先生合作,并得到了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设立了此奖学金。奖学金面向雕塑系本科学生,分“优秀学生奖”与“助学奖”两个部分,由基础部及各工作室推举,每年颁发一次。在颁奖仪式上,委高洪、副孙红培及潘绍棠教授先后致辞。
高洪在讲话中说,在央美的发展历程中,最宝贵的就是对美术学院精神的传承,这是一代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特别要铭记老一辈为央美的奠基发展、精神传承做出的巨大贡献。当代学生要肩负使命,学老一代身上的坚定信念,对使命的承担精神。潘先生克服重重困难,投入新中国的雕塑艺术教学与创作中,做出很大成绩。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信念也没有动摇。这源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怀。
首届获奖的有21名同学,其中优秀学生奖7名,助学奖14名。获奖学生代表说,他们将把这种热情与温暖一代代传承下去,坚定地热爱雕塑事业。潘绍棠先生的慷慨捐助,将激励青年学子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颁奖仪式后,潘教授与同学举行座谈,回顾了解放初期雕塑系的情况,他说,那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他希望借此奖学金,使同学们能获得帮助,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进步!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