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厉害了!福建三钢集团入选全球钢企50强_三明三钢集团

发布时间:2023-10-12 22:03

  2022年全球钢铁企业排名是以2021年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为依据,入围门槛由2020年的801万吨提高到818万吨。

  2021年中国实行粗钢限产政策,粗钢产量为10.33亿吨,同比下降3000多万吨,而2021年全球粗钢产量则增加了7200万吨。因此,除了中国宝武和兼并了本溪钢铁的鞍钢集团外,中国入围的钢铁企业排名总体有所下降,入围数量为27家,比去年少了两家。

  作为中国钢铁“十八罗汉”之一的三钢,在那特殊历史时期,曾经走过艰难岁月,来自全国全省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凭着他们那股冲天干劲和壮志豪情,战酷暑、斗严寒,披荆斩棘、移山填谷,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卓绝的灿烂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年,福建新闻广播联合全省多家市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创意小视频《70秒70年》。小角度,大情怀,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故事”,展现“家乡变迁”,感受“前进脚步”。

  50年代的福建,“手无寸钢”,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57年7月,冶金部召开会议,同意在福建投资兴建一座年产20万吨矿石、10万吨生铁、6万吨钢锭和5万吨钢材的钢铁厂。经过全面深入的现场勘察和研究,1958年1月20日,三明列西最终被确定为福建钢铁厂(即现在的三钢)和福建化肥厂联合建厂的厂址。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以上这些人,只是当年参加三钢创建时千千万万建设者中的代表,还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不胜枚举,他们不仅是我省钢铁工业崛起的见证者,更是成就共和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骄傲。

  为了支援福建,中央决定从西北和东北调来土建和安装两个公司,成为建设三钢的骨干。中国人民,不但担负着繁重的保卫祖国海防前线的任务,还派出一个团来参加三钢建设。此外,还有来自全省各地数千名外地民工,还有厦大中文系师生也来到三钢工地,实行半工半读,为建设三钢贡献力量。当年,三钢的管理技术干部和生产工人有的是本溪、上海、马鞍山、鞍山、重庆等支援我省的技术力量和老工人(在技术支持上,炼铁方面主要是本钢,炼钢方面主要是上钢,轧钢方面部分是鞍钢),有的是从各个战线转业来的干部。省内福厦两市和三明地区机器厂以及其他兄弟厂矿的职工们对三钢建设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援。

  三明市区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河谷盆地。三钢位于三明西北,沿着沙溪西岸,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要建厂,第一仗就是移山、填沟,开挖大型土方。施工首先遇到的是需要攻克大量土方的难关。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面对梯田层叠、沟壑纵横的山坡,在几乎没有机械施工的条件下,建设者们就靠着最原始的镐头、簸箕、独轮车搬掉了一座座大山、填平了一条条沟壑。

  沙溪河畔人山人海,锄起镐落,肩挑车运,川流不息,打夯号子此起彼落,工地上一片热烈沸腾的景象。

  1958年至1959年4月末,三钢工地的建设者们共完成土方量105万立方米。

  1959年1月2日24时,三钢第一炉6吨钢水淌淌流出,至此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钢”的历史,标志着我省钢铁工业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1959年10月6日,三钢一号高炉胜利出铁,质量达优。这标志着出铁、炼钢、轧钢一条龙的钢铁联合企业首期工程基本完成。

  翻开三钢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三钢人不畏艰难的信念、甘于奉献的情怀、开拓进取的品格,他们通过白手起家,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创造出改天换日的篇章,书写了我省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时代在变,精神永驻。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三钢人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众志成城的合力,才成就了今天三钢昂扬的姿态。

  三明是新中国福建工业的发祥地。全省第一吨钢铁、第一台载重汽车、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都在这里诞生。三钢,是三明人的骄傲。6月世界钢铁协会发布了全球前50大钢铁企业榜单,三钢集团以2019年钢产量1240万吨名列第34位。

  这是1959年10月,三钢炼出的福建省第一炉铁水凝铸出来的铁块,随着这枚铁块的诞生,福建结束了解放初期“手无寸铁,路无寸轨”的局面,为福建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过去,如今,占地272万平方米的三钢工业园,相当于272个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每年生产出的钢铁就超过1100万吨。

  2018年12月,福建三钢工业旅游区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授牌;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首家钢铁工业观光工厂,2020年荣获首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联系地址:三明市三元区双园新村50幢B座20楼2005(市图书馆、艺术馆楼上)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