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钢铁史上,有一个企业,与一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一代代福建钢铁人为国家工业而奋斗的高地。这个企业,就是三钢。
6号高炉雄姿 三钢二炼钢转炉生产现场 三钢中厚板生产线 三钢二炼钢转炉车间 三钢二炼钢转炉车间操作室 三钢文化浮雕墙 三钢展览馆 三钢全景
1958年初,位于福建中西部的梅列盆地沙溪河西岸一片荒芜。第一批三钢创业者,3万多人的建设大军,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钢铁工业由此落地生根。61年来,三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终结了我省“手无寸铁,路无寸轨”的历史。如今的三钢一路攻坚克难,如今已经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而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得以协同推进,城市钢铁厂与市区市民实现共生共荣。
三明市因三钢而兴,先有工厂后有城。占地8平方公里的三钢与这座城市紧紧融在一起。但是,直到1995年前,三明钢厂发展仍是“傻大黑粗”,污染问题一度成为三明“黑名片”:1979年,三明市被国家列为“75个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一”;1995年,三明市区降尘污染与鞍山、包头并列全国第一。
时至今日,三钢老员工仍能清晰地记得以前烟尘飞扬、气味刺鼻的生产情形。“‘一年吃进一块砖’,三明市民曾这样抱怨市区的粉尘污染,矛头指的就是三钢。”三钢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部部长郭光章说。
三钢是福建省内唯一建在中心城区的钢铁厂。在三明市内的许多角落,都能望见厂区烟囱里冒出的白色水蒸气。工厂与市民作为近邻,这在全国颇为鲜见。
三钢烧结厂厂长陈晓尧基本上把国内所有大型钢厂都跑了个遍。烧结是炼钢生产流程中产业污染物最多的一个环节,他也因此到各地学习考察大家的环保治理经验。他表示,每到一个地方自己都会打开手机看看钢厂和市政府的距离有多远,经过他的比较,三钢本部生产基地可以算是全国距离驻地市政府最近的钢厂。打开手机上的地图定位一看,两者的距离只有2.3公里,这意味着如果废气排放不达标,对城区将产生严重影响,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给了三钢环保治理加上了额外的紧箍咒。
但是三钢和三明的渊源不止于此。“先有三钢,后有三明。”这是每个三明人都会提起的一句线年末福建开展“小三线”建设,从全国各地抽调10万大军支援。1958年福建省三明钢铁厂建成,两年后城市才正式拥有了“三明市”的名字。三明由工业发展、因工业辉煌,三钢与三明早已唇齿相依。
这也是中国早期重工业城市兴起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油田、采矿、炼钢、造车,一批工业企业先后设立,围绕着企业和厂区出现城市的雏形,烟囱立起的地方成为城市的生长点。
“当生产与环保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为环保让步;当困难时,优先保障环保资金的投入。”这句话成为三钢发展战略整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在三钢转型过程中,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功不可没。据了解,三钢在全省钢铁行业率先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十二五”以来,三钢累计投入环保资金约13亿元,新增或实施环保升级改造项目193项。即便是在三钢出现巨额亏损的2015年,仍然投入约4000万元用于污染治理。
有了资金和技术保障,三钢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设备,引入先进装备和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施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同时,三钢还加大环保了管理考核力度,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把环保责任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措施到位、监督到位。
通过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目前三钢环保设备和工艺水平,大高炉、大转炉、大烧结机的工艺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年来,三钢的钢产量从100万吨上升到1200多万吨,但总能耗基本持平,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
三钢的转型之路广受认可。2018年三钢获得“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授牌,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首家钢铁工业观光工厂,2020年荣获首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随着城市“长大”,全国许多城市钢铁厂曾纷纷因环保原因而外迁,但三钢依旧留在城市中心——它有足够的“绿色资本”在城市中立足。
这是一座“花园式”的钢铁厂,从高处俯瞰,树木筑起的围墙将所有道路、厂房包围,满眼皆绿。在一座大型炼钢炉旁,是假山流水、绿草修竹。
三明市区内有三处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其中一处就在三钢厂区内。今年以来,三钢厂区的PM10数据下降至37微克/立方米,与市区监测数据相同。与此同时,三钢也成长为年产1200万吨钢、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这组数据正体现了三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也是城市钢铁厂与市区有效融合的反映。”三明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林大茂说。
如今的三钢厂区,是“3A”级工业旅游景区,厂区空气优良率常年达99%以上。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