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没有“休止符”的草根合唱团—三明化工厂

发布时间:2024-05-12 10:51

  “在我的怀里在你的眼里……”清早,福建三明化工厂电石厂退休工人钟永良的屋里传来乐曲声。他要为参加三明市爱乐合唱团排练的团友们剪辑伴奏。

  与钟永良家隔河相望的地方,是原三明化工厂的老厂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那里就建起工人俱乐部、体育场、文体中心。他至今记得,工人俱乐部的最后一场演出是2007年厂庆50周年文艺晚会。晚会后没多久,电石厂关停了,再也没有音乐响起。次年夏天,挂在三明市工人文化宫宣传栏里的合唱团纳新公告让钟永良眼前一亮。

  厂矿工人、企业职工、教师、工会干部……1992年成立以来,这个在工人文化宫里“长”出的职工合唱团,聚合了3000多名职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展歌喉、尽情绽放的舞台。

  “循环呼吸,注意融合……”在三明市总工会的排练厅里,爱乐合唱团团员姜明的胸口伴着市工人文化宫文艺干事闵超的指挥起起伏伏。

  1992年10月1日是姜明入团通知书上的日期。那张通知书他珍藏了30年,纸脆了,用胶水粘着。作为合唱团的首批团员,每周二的排练,姜明几乎从未缺席。他把排练日当作自己的“幸福周末”。曾在三明化工机械厂当工人的他说:“以前唱得不好怕人笑话,厨房、卫生间就成了我的舞台。而现在,我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2022年3月1日是闵超入团的时间。声乐专业科班出身的他是合唱团里最年轻的成员。他既是团员,也是合唱团的音色指导老师。令闵超感到惊奇的是,在这支非专业的合唱团里,他遇见了许多会识谱唱谱的工人。

  元旦前,姜明和30多名团友穿着一身白西装站在了三明市博物馆门前的石阶上,为合唱团成立30周年拍摄歌曲MV。在人群中,姜明站得笔直,目光如炬。一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他参加合唱团演出时的样子。

  “就是那种眼神吸引我报了名。”闵超说,“无论是演出还是排练,都能看到这种眼神,满是专注、渴望。”

  曾经在三明一中担任音乐教师的王榕光,在20世纪90年代末接手非专业的爱乐合唱团。一个演员没有工资、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非专业合唱团要如何才能坚持下去?王榕光的答案是“热爱”。

  多年来,爱乐合唱团靠着三明市总工会每年从工作经费中挤出来的不到两万元坚强运行着。演员没有工资,大家就义务演出;没有像样的演出服装,团员们就自己筹钱做服装;请不起专家,大家就各自想办法请老师。

  王榕光至今记得,工人文化宫拆迁后,合唱团一度没有了排练场地,在那段时间,每周二的排练依旧“满勤”,100多人的合唱团挤在借来的、仅能容纳60人的会议室里排练。王榕光感叹:“合唱团的歌声没有停止过。”

  在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老师林秀梅的记忆里,《咱们工人有力量》是爱乐合唱团演唱得最多、在基层演出最能够引起现场共鸣的歌曲。她说,这首歌,3000多名爱乐人,30多年间在舞台上唱了不下100遍。可每到企业演出,这首歌就又会被应邀演唱。

  爱乐合唱团副团长刘丹萍同样怀念进企业送演出的日子。她至今记得2005年冬天到沙县金沙工业园演出的情景。当时,演员们穿着无袖演出服,冻得唇色发紫,依然在露天舞台上坚持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台下的观众自发从宿舍里拿来棉被,对着演员喊“跳下来”,于是团员们跳下舞台、裹进被子,唱着歌被职工送进休息室。为劳动者演出的“暖”让她热泪盈眶。

  从十几平方米的简易排练厅唱到几百米深的地下矿洞……30多年来,爱乐合唱团每年春节都要下基层演出,这是团员们期待且“不愿放下”的事。

  一个周二晚,排练室里,刘丹萍领着合唱团员们练唱。她说:“唱着、唱着就把我们唱成一曲未央的歌。”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