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谁干的?三明网友曝光这一幕让人气愤!—三明重机厂

发布时间:2023-10-16 21:59

  1958年,三明建市。当时的三明,除了城关沿河一条街,到处是荒山和原野。第一任地委书记张维兹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描绘了一张美好蓝图:要把三明建成“布达佩斯”式的城市。此后,三明便立下了东岸生活区、西岸工业区的城市格局。

  这,便注定了青罗带一般的沙溪河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十几公里贯穿三明市区。十里青山抱绿城,一江碧水分东西,山在水中,水在城中,三明城宛若一幅天然图案。这,也注定了一代一代的三明人,离不开那一座座渡河的桥。

  一直到1970年,在市区十余公里的沙溪河面上仅有梁桥一座(列东大桥),人行浮桥三座,重机厂铁路专用桥一座。三座浮桥分别位于城关、下洋和列东,城关地区的人们出行极为不便。特别是每到汛期,人们渡河便只能依靠渡船。

  1970年5月17日的上午,连日来的降雨使得沙溪河水暴涨,城关浮桥断裂,无法通行。人们过河只能依赖渡船,可是河水湍急,加上渡船超载,有一艘渡船在河中心倾覆,干部群众共22人不幸遇难,另有9人受伤。

  这惨剧引发了三明地革会修建城关大桥的决心。经上级批准,三明地革会于1970年6月成立工程指挥部,由分管工业的副书记余震岳担任总指挥,带领一帮人马自行设计、全民动员、各方筹措材料,自力更生修建大桥。

  图为1970年三明市革命委员会要求建造城关大桥的文件,图片来源于三明市档案馆

  1970年10月大桥正式开工。当时面临的情况是经费不足、人手不足,经验也不足。面对这样一团乱麻,余震岳没有气馁,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经费不足,材料就尽量用自己生产的,设备就找各大工厂借;人手不足,就发动群众一起上,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最让余震岳发愁的就是没有经验了。桥梁修建需要可行的方案和精准的测算,这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可不行。正是一筹莫展的时候,余震岳想到了省下放干部梁天赐夫妇,便力邀他们主持桥梁设计工作,由梁天赐先生起草设计图和施工图,他的夫人张玲负责测算(梁天赐先生现在任教于福州大学土建系结构研究院)。为配合梁先生夫妇,余震岳还从省建一公司借了几位老工程师参与设计和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到位后,一切都开始有序地开展起来了,三钢、三明水泥厂等单位提供了部分钢材和水泥;农村社队捐献施工用的毛竹木材;化工机修厂、森工伐木场、潘洛铁矿等单位借调了设备;发动各行各业的职工和高年级学生参加挑运砂石的义务劳动。

  经过一年九个月的奋战,城关大桥于1972年6月正式通车。全长306.77米,高18米,桥面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2米,总投资才103万元。

  建成后的城关大桥桥面连接着三元城区和火车站,桥下横穿的是205国道,桥上桥下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而到了夏仲夜,这里更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联系地址:三明市三元区双园新村50幢B座20楼2005(市图书馆、艺术馆楼上)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