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福建日报8版整版以《念好“人才经”,山区高校探新路》为题,报道我校和其它高校育才留人,深度融入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内容转载如下:
长期以来,山区存在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发展困境。为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推动建设一批一流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去年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联合印发了《福建省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实施方案》,公布一批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及主干学科名单,武夷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等山区高校在列。
日前,记者走进南平、三明、龙岩等地,解码地方应用型高校育才留人,实现人才就地转化创业,深度融入并服务山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
随着地方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应用型高校的共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开始步入“快车道”。
龙岩学院将竞赛成绩和学生创新创业学分、教师的绩效和职称等挂钩,并设立了创新创业专项奖金,每年对创新创业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师生进行专项表彰,激励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大赛。
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渐成共识之后,各方开始着力解决产教“合而不融”“校热企冷”的问题。
2018年,从吉林大学毕业的范秋月博士来到龙岩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任教。在龙岩市、龙岩学院联合组织的“百名教授博士进基层”活动中,她走访了解到,龙合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急需对生产的机械属具进行焊缝超声无损检测。这与她的研究方向恰好匹配。
本是产学研合作的好机会,但企业迟疑了——青年教师没有经验,研究能保证出成果吗?研发投入会不会“打水漂”?
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龙岩市于2017年设立奇迈科技创新基金,按“政府引导、联合出资、扶持企业”的原则,由龙岩市科技局、龙岩学院、相关企业各出资三分之一,用于支持龙岩市企业联合龙岩学院及省内外其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以解决龙岩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
奇迈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打消了企业的顾虑。在经过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后,范秋月与龙合智能合作的项目《金属结构焊缝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顺利立项,获得奇迈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共建的“福建省焊接质量智能评估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政府部门对立项的项目进行把关,确保其具有技术创新性、紧贴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只需出资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风险;而我们青年教师也获得了成长锻炼与积累经验的机会,一举三得。”范秋月说,得益于基金的“撬动”作用,前来寻求合作的单位越来越多,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获多项省部级重点项目立项,获经费资助500余万元,开发成果转化产品2项,获批发明专利4项。
截至目前,龙岩学院以奇迈科技创新基金为载体,开展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达123项,累计帮助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22件、实用新型专利62件,制定企业标准7个,申请软件著作权32个,开发新产品39个、新工艺14个;助力106家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
“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了老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了适宜龙岩产业发展的本土技术人才,同时也将行业企业的专家请到大学课堂上,为学生们带来更具实操性的案例教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帮助更多学生了解企业、深入企业、融入企业,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龙岩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周江聪说。
如今,在福建山区,一条校地互相成就的路径逐渐显现——“家门口”的大学正主动走出“象牙塔”,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探索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新“人才经”。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