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8年,福建三钢集团公司坚持以思想为指导,总结改革发展经验,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有利时机,坚持灵活经营,强化快速联动,推进转型升级,再创历史最好经营业绩,为三钢建厂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2.81亿元、比增12.27%;实现利税129.26亿元、比增18.15%,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保持全行业先进水平。在2018年111月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指标排名中,三钢钢产量排名第16位,工业增加值率、人均利润排名第2位,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排名第3位,其他指标均排名行业前列,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在新征程再出发的关键之年,三钢书写了令三明人民值得骄傲的辉煌篇章,我们谨以三钢铁钢材齐破亿吨的精彩故事,祝愿三钢在向着“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向着“百年三钢”的梦想再出发的道路上勇往前行!
1958年6月15日,三明钢铁厂正式破土动工,3万多军学民组成的创业大军不畏艰难困苦,以“上盖天,下铺地,风餐宿露不怕苦,流血流汗建三钢”的壮举,在沙溪河畔的荒山野岭间,兴建起一座钢铁厂,开创出全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结束了福建“手无寸钢”的历史!三钢伴随着的成长,开始了豪迈的征程!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一代又一代三钢人锐意进取,艰苦探索,历经60个春秋,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走出了一条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两次亲临三钢调研指导,并对三钢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三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发展指引,给三钢广大干部职工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鞭策。
这些年来,三钢始终牢记的嘱托并认真领会和践行,坚定不移地贯彻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信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积极投身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加强的建设等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省的钢铁、化工工业发展培育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成为我省钢铁工业的领军企业和业内令人为之侧目的翘楚企业。
60年来,三钢累计铁钢材产量齐破亿吨,实现销售收入3591.68亿元、利润158.62亿元、上缴税费161.21亿元,一个活力四射的新三钢在的征程中正昂首再出发。
2018年6月13日23时23分,这是三钢60年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三钢集团累计铁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其中三明本部7475.82万吨、泉州闽光1991.21万吨、罗源闽光532.97万吨。
1亿吨,激动人心的数字背后,蕴藏着炽热的钢铁温度,凝聚着几代三钢人不忘初心、铁心拼搏的心血和汗水。
当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58年7月,闽西北梅列大地梯田层叠、阡陌纵横的大山坡,成了三钢人逐梦的摇篮。在当时现代化施工机械几乎为零的艰难条件下,由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按标准炉型设计的两座255立方米高炉破土动工,3万多军学民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建设队伍,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开始了移山填谷的艰辛而伟大的创举。1959年10月6日22时50分,第一炉火红的铁水奔涌而出,结束了解放初期福建“手无寸铁”的局面。1960年2月28日14时15分,2#高炉竣工投产;1985年11月,3#高炉建成投产;1971年铁产量突破10万吨;1993年突破50万吨;2000年突破100万吨随着高炉冶炼技术的进步和炉前管理水平的提升,三钢年铁水产量节节攀升,高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地方骨干企业中上水平。特别是2001年,铁产量、利用系数和焦比三项指标均创全国冶金行业同类型高炉之首,实至名归地荣获中国企业联合会颁发的“中国企业新纪录”称号。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当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神州大地,三钢人怀着做大做强企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再次踏上了追梦的征程。
走设备大型化之路,是三钢提高铁产量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之一。2004年4月30日,总投资3.5亿元的福建首座设计年产生铁90万吨1000立方米大高炉4#高炉建成点火烘炉,当年4#高炉充分发挥新技改的优势,风温、利用系数两项指标分别位居全国同类型企业第一位、第二位。2007年9月19日5#高炉建成投产,新高炉充分发挥高效、先进、节能、环保、长寿的特点,成为炼铁增产降耗的主力军。2012年3月17日,总投资5.2亿元、炉容1800立方米、年设计能力170万吨的6#高炉建成投产。从年产铁1万吨到100万吨,三钢用了41年时间;从年产铁100万吨到200万吨,三钢用了5年时间;从年产铁200万吨到300万吨,三钢用了4年时间;从年产铁300万吨到400万吨,三钢用了5年时间;从年产铁400万吨到500万吨,三钢仅用了1年时间,炼铁的发展在提速,炼铁人在三钢发展史上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走兼并重组之路,是三钢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又一重要抉择。2007年1月1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三钢集团对三安钢铁实施资产重组,拉开了三钢整合省内钢铁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序幕。2014年7月23日,收购三金钢铁成立罗源闽光公司。在成为三钢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后,三钢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管理、资本、品牌等优势,加强集团化管控,植入集团文化,使三安和罗源快速摆脱困境,成为三钢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生力军。以铁产量为例,三安钢铁公司重组当年产生铁94.56万吨,比上年增长7.53%万吨。2011年12月2日,125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第二年铁产量突破100万吨,2013年铁产量突破200万吨,并在随后几年稳步增长,成为指标一流的精品钢铁企业,如今三安钢铁公司已经更名为泉州闽光公司。罗源闽光公司刚接手时还是一个“烂摊子”,但在三钢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罗源闽光公司及时调整管理结构,组建管理团队,对标集团三明本部、泉州闽光以及国内优秀民营钢铁企业,瞄准影响成本的核心指标,着力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这是一个欢欣鼓舞的时刻,2017年5月9日9时39分,三钢集团公司累计钢产量突破1亿吨,其中三明本部7775.17万吨,三安1844.63万吨,罗源380.19万吨。
回望三钢炼钢发展史,既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建设史,更是一部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提高发展内涵的历史。
结绳为时、聚沙成塔,历史不会忘记:从1958年9月1日炼钢基础落成到1959年1月3日零点炼出了第一炉钢,三钢人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钢”的历史,时年钢产量为2296吨;1960年至1976期间,又因受国民经济调整等诸多因数影响,炼钢始终在停工与复产的煎熬中度过,钢产量一直在5万吨以下徘徊;1978年,在两座15吨转炉投产后,年产钢量才突破10万吨;1983年4月8日,三钢在全国首家从德国引进三机三流小方坯连铸机顺利投产,至1996年7月实现全连铸、1998年12月实现年产钢100万吨。炼钢人不负众望,一路艰难前行,一路谱写时代新篇。
跨入新世纪,打造“大型化、现代化、绿色化”企业集团的宏伟目标激励着三钢人不断奋进。2003年8月18日,100吨转炉易地改造工程破土动工;2007年2月7日,福建省第一台板坯连铸热机负荷试车一次性成功;2008年8月20日,二炼钢技改工程破土动工;2012年2月21日,32000制氧机投产;2012年2月28日,2#板坯连铸机热试;2012年10月14日,二炼钢3#连铸机投产。
三钢人以设备改造为翅膀,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助推器开始了跨跃式发展。2003年产钢突破200万吨、2005年突破300万吨、2008年突破400万吨、2012年突破500万吨、2014年突破600万吨从零到50万吨,三钢人用了整整33年的时间;从50万吨到100万吨,用了6年;从100万吨到600万吨仅仅用了15年!钢产量几乎是两年一个百万的大跨越!
三钢秉持内强外拓、做强做优做大发展战略,放胆放眼,跳出三明谋发展,全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显示出“大集团运作”的胆略与魄力。2007年,成功兼并重组民营企业三安钢铁之后,着手对老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其逐步具备年产2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重组至今,泉州闽光公司实现产量倍增、质量飞跃,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2014年,三钢又抓住钢铁行业发展低谷的有利机会,兼并了位于沿海罗源湾的福建三金钢铁有限公司,并更名为罗源闽光公司,实现了三钢沿海战略布局的新突破,使三钢一跃成为年产钢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
数字巨变的背后,是三钢精细管理,敢想敢为,不断推动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回眸三钢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历经沧海桑田,展望三钢的未来,我们责任在肩。
2017年11月3日,在三钢发展史上又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注定要矗立起一座高高的里程碑。这一天,三钢钢材产量突破亿吨,其中三明本部累计产材7674.08万吨、泉州闽光公司累计产材1886.9万吨、罗源闽光公司累计产材439.01万吨。钢材产量破亿吨,经历了创业发展、配套发展、攻坚发展和跨越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凝聚了几代人、数万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回眸,寻觅钢材破亿吨的轨迹,从企业沧桑巨变中汲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1958年10月,年设计能力为6万吨的三钢一轧车间破土动工。1959年1月3日,三钢炼出第一炉6吨钢水,同年9月30日中班,三钢轧出了第一支钢材(直径22圆钢)。1959年10月6日,1号高炉顺利出铁,标志着一座集炼铁、炼钢、轧钢“一条龙”新兴工业城在闽西北拔地而起,福建冶金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60年四季度,八大钢材品种三钢已经具备了轨、角、扁、管4个品种钢材的生产能力。
三年自然灾害,三钢被迫停产下马,1962年2月2日,一轧车间停产。在恢复调整时期,全厂上下克服重重困难,1965年2月,一轧车间恢复生产。1965年2月,二轧车间开工建设,同年7月建成投产。1965年,全厂产材11580吨,1966年,钢材产量增长3倍多,达38594吨。正当全厂上下满怀信心大干快上之际,刚刚复苏的三钢,又被卷入新的灾难中,走过10年的蹉跎岁月。1977年,生产百废待新,三钢被列为全省11个重点整顿单位之一,通过3年多时间整顿,1978年,三钢钢材年产量站上10万吨台阶。1982年3月,三钢再次被列为省内重点整顿单位,一批新的配套技改项目全面启动,1985年,钢材年产量登上20万吨新台阶。
1985年至1995年,“两轮承包”给三钢增添了无限的活力。1995年,三钢铁钢材同步跃上了50万吨台阶。但是,在当时市场形势下,50万吨规模是冶金行业的“生死圈”和“盈亏线”。“九五”期间,全厂上下开始“跳出生死圈,远离盈亏线”的奋争,走上一条依靠内涵挖潜改造,滚动发展的新路子。针对轧钢系统各线生产线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成材能力不足、质量档次受限制等突出问题,三钢先后投资了9亿元,建成了具有上世纪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的棒材、高线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棒材厂、高线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下孕育成长,不仅为1998年提前实现百万吨材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不断提升产品品种规格、质量档次。
三钢棒材厂前身为三钢第三轧钢厂棒材车间,1992年12月15日,棒材车间正式破土动工,这条生产线,建设起点高,大胆依靠国内技术设备,其装备水平处于先进行列,并基本赶上国外轧钢生产技术步伐。1995年12月8日,生产线日轧出第一根合格螺纹钢筋。1996年12月,第三轧钢厂棒材车间正式更名为三钢棒材轧钢厂。1999年至2000年,棒材厂科技人员坚持以“填平补齐、滚动发展”为指导思想,依靠本厂的技术力量开展项目设计工作,结合两次年度检修实施了“50万吨一期、二期”技改工程,使轧机提速约20%。经过两次大修技改,2000年,全年产量达到64万吨,较1997年翻了一番。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2013年11月25日,三钢优质圆棒工程开始建设,优质圆棒工程实现一次性热负荷试车成功,结束了三钢轧钢系统有“棒”无“优”的历史,三钢产业链也得到进一步延伸,这个生产线具备可生产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齿轮钢、冷墩钢、轴承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等优特钢种。
三钢高线厂前身为第二轧钢厂线日,三钢高速线材轧钢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个项目是三钢“九五”时期投资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技术精度也最高的项目。1998年1月7日中班,顺利轧出第一批直径8毫米高速线材,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投产,实现了“一次成功、一炮打响”的目标。为了实现产品多样化,2001年6月26日,三钢开工建设110米/秒高速线日实现热负荷试车,并轧制出第一批直径20毫米光面盘圆线年,原高线厂和高线二厂合并为高线厂。
当跨上200万吨钢新台阶后,三钢不满足于仅仅生产被人戏称为“面条+裤腰带”的棒、线材,着手开发中厚板,品种钢“三分天下”的构想引领产品结构大调整。1000立方米高炉和100吨转炉相继建成投产,三钢实现了设备大型化、现代化,为产品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2005年5月16日,三钢中板生产线日,热负荷试车一炮打响,终结了福建“不能自主生产钢板”的历史。在投产短短百日时间内,中板产量突破10万吨,三钢用100天的时间走完了别的厂23年品种开发研制的道路。之后,中板厂的板材品种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板材产品延伸,产品涵盖机械制造业、建筑业、造船业、核电、风能等多个行业,年产量达百万吨。三钢形成了建筑材、工业材、中厚板“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钢积极稳健实施大集团化运作,走外延扩张之路程。重组三安,收购罗源三金后,三钢形成了从内陆到沿海,从闽西北到闽南,从闽南到闽东的“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以钢铁业为主、多元产业并举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4年底,集团年产钢材近900万吨。至2017年底,三钢集团拥有9条棒材轧钢生产线条高速线条中板生产线万吨。
三钢钢材破亿吨的轨迹,是一条善于科学决策,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注重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相结合,全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进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轨迹。三钢产材首次破亿吨用时59年,我们相信,实现下一个破亿吨的时间一定不会太长!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