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工业“遗存”焕新机三明钢铁厂简介

发布时间:2024-08-03 20:44

  日前,第五版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了公众意见征询。这份规划阐释了南京的“名城价值”,其中之一就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在列出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一般历史地段中,均有工业片区入选。28片历史风貌区中,有8片是工业片区;在38片一般历史地段中,则有28片是工业片区。

  这些以往容易被公众忽视的地段,承载着城市的产业荣光,其价值正被重新放大和审视。其中,有转型升级依旧强大的产业巨头,有实现高效利用的园区载体,还有正成为城市流量入口的文旅空间。

  今年初,四大传统支柱重回政府行动计划,如今工业片区占据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篇幅。当下,回首打量这些城市里的工业“遗存”,这座城市日用而不知、而不竭的工业“传统”,不仅是过去的荣光,也是当下乃至今后需要不断焕新的实力。

  环绕的冷却塔、工业烟囱披上蓝天白云的“外衣”,道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枝干虬劲、满目苍翠。“钢”柔并济的感觉,在踏入园区的刹那,扑面而来。

  这里是梅钢,宝钢股份四大精品钢铁制造基地之一, 藏着几代人的工业记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列出的一般历史地段中,它有另外一个名字——九四二四厂工程指挥部。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面临“有钢无铁”的窘境,南京梅山铁矿的开发箭在弦上。1969年4月24日,决定在南京梅山建设上海炼铁基地,定名为“9424”工程,“早日抢出梅山铁”一声令下,两万多名建设者奔赴“飞地”,“铁水奔流、百炼成钢”的战役就此打响。

  高耸的炼钢炉、整齐的厂房、曲折的管道,见证了梅钢人“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国内第一个整体制造、整体运输、整体吊装的高炉炉体到第一代梅钢人创造的“一年出焦、一年出铁”的全国奇迹,从产品类别仅有普通大梁、箱板等到全球首发“双绿色”镀锡产品通过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改变国内高端精冲工具钢依赖进口的状况……2022年,企业研发新产品59个,新产品销量突破百万吨大关。

  “告别了‘傻大黑粗’,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铁’树正开出高科技的‘花’。”梅钢公司总经理、委副张勇说,钢铁业的春天一定是绿色和智能的。让“厂区”变“景区”,有望在年内创建环保绩效A级企业。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梅钢正和南京市磋商打造氢产业链。

  走进冷轧车间,3辆行车正在进行座包、起吊作业,距地面30米高的驾驶室内却空无一人。这一幕被实时投送到5G行车集控中心,四五名工人坐在电脑屏幕前,远程操作、精准调度。宝武集团自主打造的机器人“宝罗”已陆续上岗。到2026年,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制造业单元将应上尽上。

  54岁的梅钢,承载着南京工业发展的足迹。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的建设,重构了城市和钢厂的关系。

  1.2公里的钢铁文化长廊,无处不在的钢铁文化元素,让这座老钢厂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梅钢号”首站梅钢站承袭了梅钢老文化路沿街建筑风格,一秒穿越回“抢焦夺铁”的燃情岁月;励志书屋斑驳的红砖和内部的红色旋转楼梯,相映成趣;路边停靠的慢铁9424是一辆废弃的绿皮车,被打造成怀旧风咖啡吧;钢铁工艺墙直观展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今年来,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同比翻了近三番。梅钢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助理兼新闻中心经理杨景成说,从硬核钢铁到诗意旅游,一为打破公众对重工业企业的刻板印象,二是督促企业更加绿色环保地发展。继5月份国内钢铁行业博物馆群落开馆以后,通过声、光、电互动装置和现代艺术手段创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的钢铁体验馆也将于年内落成,进一步提升钢铁文化和工业文明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事实上,我们是生产和旅游两不误。”杨景成解释说,“钢铁厂的转型不是停产转型,整个园区既是工业旅游区,也是正常生产的厂区。滨江工业生态走廊有两个现代化的大型工业码头,是梅钢的原料码头和成品码头。‘梅钢号’观光列车的轨道是利用厂区既有生产铁轨,通过被编入生产计划,每天固定运行班次。这里的轨道都是标准轨,连接着国铁,南京的矿、安徽的煤,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生产原料都由这条铁路线米,城里藏着一座矿

  走进栖霞山麓的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栖霞山铅锌矿,最意外的是采矿“不见矿”。这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山,也被列为级绿色矿山。厂区外立面刚完成一次“出新”——修缮如旧,与新开街的栖霞古镇协调一致。虎爪山矿区则掩隐在青山绿树间。指挥中心的监控屏幕显示,60多名矿工正在地下-775米工作。

  “我们有4幢70年代的生产辅助用房,其中两幢还在使用,被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为勤1985年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对这里的历史“如数家珍”。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矿山,如今被列入南京一般历史地段。栖霞山铅锌矿历经近百年的艰辛探索和几代矿业人的接续努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193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在栖霞山地区发现多条铁锰帽矿体。1948年,地质学家谢家荣在这里发现地表氧化铅锌矿。1957年,栖霞山铅锌矿正式建矿,露天开采氧化锰,1961年以后矿山逐步转入地下开采,1970年开始开采铅锌矿……

  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鲜明的注脚。栖霞山铅锌矿资源禀赋好,原矿还伴生丰富的金、银、硫、铁、锰、铜等有价元素,拥有重要和紧缺的宝贵资源。目前年采选能力为35万吨,属中型有色金属矿山。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充填采矿法,把尾矿和水泥输送到地下。多年技术攻关,如今这里实现了“无尾矿库、无废石堆场、无采空区”的三“无”目标,建成了国内首座“无废开采”的花园式绿色矿山。同时,选矿废水100%循环回用,不仅每年可节约200万吨的补充新鲜水,而且根除了污染源,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选矿废水全部循环利用和“零”排放,这一成功经验被推广应用到全国多座矿山。

  “这些技术从源头上杜绝传统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扰动,有效保护了栖霞山文化遗产和自然风景,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曹为勤介绍,-775米以下的深部勘察有了最新发现——还有530万吨矿藏,企业有望再延续20年的开采。2020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专家先后对矿区上方建设的栖霞古镇和地铁6号线等项目进行了多次论证,得出矿山开采与拟建项目建设和运营互不影响的结论,说明矿山绿色开发与城市建设可以和谐共生。

  “我们这里有600多名员工,有的员工从爷爷辈就在这里工作,如今是‘矿三代’了。” 曹为勤说,他们正在谋划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希望能在工业旅游上进行探索,让更多人了解矿业的生产过程,了解更多地质知识。“一边是花园矿山的正常生产,一边是游人如织的参观研学,打造集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提升、矿业工艺体验于一体的地学文化园,成为栖霞山风景区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鼓楼滨江,水厂街7号。走进这里的厂区,法国梧桐林荫道飘来落叶,还有民国建筑风格的红砖房、高大的黄色水塔,犹如走进一个安静的大公园。少有人知的是,1933年南京人的第一口自来水就产自这家水厂。

  北河口水厂是南京市最早建成、江苏省规模最大的水厂,担负着南京主城区一半的供水任务。这座拥有现代化生产线的百万级水厂,前身是民国首都水厂。这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水厂,工艺水准具备世界领先水平。2018年,北河口水厂与南京长江大桥、永利铔厂、金陵机器制造局等一批单位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文化保护与工业发展并不冲突,甚至保下来、活起来以后还能让老厂区迎来新生机。“北河口水厂在功能延续的同时,水厂传统风貌也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厂区历次工艺改造和扩大用地规模,都保持了核心地段的历史格局完整清晰,历史建(构)筑物得到永续利用。”南京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厂区内建于1941年的办公楼被改建成展览馆,工业文化在发展中传承与继承。“我们经常开展水厂公开日活动,邀请市民参观水厂,通过参观南京水务的悠久历史文化,让市民了解到自来水的制作工艺,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该负责人说。

  在长江北岸的南化片区,36栋二层小楼排成9排,上世纪的青砖联排别墅已经变成了一个民国风格的街区,婚纱店、餐饮店等业态让老房子重新“活”了。10月27日,记者来到1934文化产业园时,不禁为眼前的一幕驻足,几年前在南化六村看到的一栋栋破旧的“专家楼”和废弃的老厂房,如今已经成了周边市民的人气打卡地和消费地。

  “沉睡”的工业遗产“苏醒”了,这只是南化公司继承发扬传统工业文化的亮点之一。南化公司起源于著名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创办于1934年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简称“永利铔厂”),民族化工从这里起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工厂,时称“远东第一大厂”,曾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第一包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等30多项国内第一,树起一座座行业的丰碑。

  把老建筑改成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每年团员青年、高校学生等来开展红色研学;把87岁的大型老机器搬到办公楼前,建成文化广场……南化公司专人逐项排查历史遗迹,对1980年前建成的厂房、设备设施、办公和社会活动场所等物项进行现场勘查、整理,申报了工业遗产31个核心物项。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业遗产记录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承载了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标志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重要历史节点。”南化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把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拓展工业文化产业,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秦淮河畔、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旁,走进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夹杂时下的科技风。作为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完好保存着9栋清朝建筑、23栋民国建筑、20多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之一。

  建于清朝光绪四年的老厂房如今是“金陵兵工展览馆”,在这里可以实境触摸百余年的鲜活历史。其前身金陵机器制造局,被称为“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1865年的《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写道:“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从洋务运动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到民国时期的金陵兵工厂、抗战胜利后回迁南京的第六十工厂,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东军区军械总厂、南京晨光机器厂……这里见证了民族军事工业的崛起,也成为助力航天事业腾飞的重要支点。

  如今,这是老城里规划最大的产业园区。“早在2003年,推进‘退二进三’厂区转型时,我们拒绝了房地产开发商抛出的橄榄枝,还是选择做园区做产业。”南京晨光一八六五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磊介绍,从一开始的试水做会展业,到后来做产业园区招商,多次迭代才有了如今的稳定发展。截至2022年,园区拥有入驻企业300余家,实现整体营收86亿元,纳税超4亿元,园区就业人数6000多人。

  “园区中to B的产业板块占到了70%,to C的文化展示消费类占到了30%。”该公司副总经理赵莉萍介绍,文化科技融合的企业是园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做产业园区要耐得住寂寞,产业的聚集、优化和调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时光穿梭百年,这里的产业基因仍在延续,如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

  在应天高架南侧的智能制造创新区,载体入驻率90%以上,“延展军工文脉、筑梦航天智造”的定位正传承昔日荣光。金陵智造研究院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制造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的综合性研究院,仍在持续输出新产品和技术服务。江苏普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并交付国内首套全国产化军用高等级飞行训练模拟器,实现了进口替代。

  在新的发展规划中,打造时尚生活休闲区、创意研发集聚区、军工文化展示区、智能制造创新区,产业仍会是这里的核心价值。园区两幢包豪斯风格的民国时期兵工厂,即将迎来大修。在规划中,这里不仅是一处展示金陵兵工文化的博物馆,还会融入开启更多创业梦想的孵化器。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