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工业城市三明沪明合作丨三明市红色故事宣讲团走进杨浦

发布时间:2024-08-04 19:54

  上海,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精神孕育地;三明,原苏区核心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伟人革命重要实践地。相隔800多公里,横亘万千山水的两座城市,互帮有爱,山海一家,骨子里流淌着同样的红色血液。时针拨转至今,故事仍在续写。

  5月24日,三明市“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红色故事宣讲团来到杨浦,开展了一场专题宣讲活动,深化两地红色文化合作交流。

  “6000、30;3.7万、1.12万、76。”活动开始,首位宣讲人王莉莉带来了故事《数字里的红色记忆》,一登台便抛出这样两组数字。

  1934年11月,在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红军进入湘桂边界潇水、湘水地区,再次遭遇围剿,精疲力竭,却不得不高举胜利旗帜,继续向着火线冲上去。中革军委发出战斗命令:强渡湘江。

  “6000名闽西将士血洒湘江,突出重围的只有30多人。3.7万名三明苏区的英雄儿女加入红军的队伍,1.12万名踏上长征的征途,大部分编入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经过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只有76人……”

  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是鲜活的动人故事。当地民谣中一句流传甚广的“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体现出百姓对一个个鲜活生命壮烈逝去的哀叹。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力求展现出三明在苏区创建时期及长征过程中,为祖国所作的贡献。”故事主讲人王莉莉,是三明市博物馆副馆长。她告诉记者,“我们想呼吁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本次活动共邀请宣讲团6名成员带来了6段故事,除了《数字里的红色记忆》外,还有《曾家一门三烈士》《绝命壮士曾繁益》《一本珍贵的军用号谱》《开国将军与农夫的故事》《一张老照片里的故事》等。来自杨浦各街道的市民观众们一边听,一边用手机照相记录,甚至不少人感动落泪。

  年近七旬的魏芳阿姨家住定海路街道,她说,自己过去对三明并不熟悉,也很少了解三明的红色历史,这次活动让她重温了那段战斗岁月的故事,也让她为三明这片红色热土所触动。“很感动,我认为不仅是年轻人需要学这段历史,我们老年人也需要,而且要把它传播给孩子们,全家一起向烈士学革命精神。”

  三明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红色底蕴深厚,牺牲贡献巨大。曾经,作词盛赞三明“风展红旗如画”。三明也是亲手缔造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发源地,是林深水美宜居宜养之城,素有中国绿都之称。

  三明与上海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早在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等都在上海与三明从事过革命斗争;三明市沙县特支就是在上海作出设立福建临时省委的决策后成立的,姜敢等一批三明籍进步青年多次深入上海开展革命斗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弥补三明工业基地企业门类的短板,解决民用工业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全国十万大军支援三明“小三线”建设,上海三星糖果厂等18家上海轻工、化工、手工业领域企业先后迁入三明,万余名上海子弟援建三明、扎根三明,为三明工业城市的崛起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上海与三明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沪明对口合作再续前缘、再谱新篇。本次举办“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正是深化沪明对口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学贯彻的精神的具体行动。其中,故事《一张老照片里的故事》讲述的正是上海青年前往三明支援“小三线”建设的事迹。

  “走在三明的街头,时常可见上海元素:沪明小学、沪明路……”王莉莉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宣讲活动,继续加深两座城市之间的情谊,也希望这份情谊能够在未来一直延续下去。”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