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云,“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福建何止西北有山,几乎全境皆山,山多到让古人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山在海中还是闽在海中了。所有围绕福建展开的人与文化,事实上就是福建人与山、海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福建人的特质,山居者是彻底的农耕本性,海居者则是完全的海洋风格,二者的差异,完全不亚于中国任何两个地区民系之别,其原因便在于福建的山之隔。
福建的地势分级与全国的趋势相类似,呈现由西向东二级阶梯式,西侧边界为高耸入云、连绵不断的武夷山脉,是福建与江西的自然隔离;中部边界为同是东北-西南走向的中部山脉,区隔了山与海的交往。
武夷山脉南北蜿蜒长达数百公里,其东北段接浙江的仙霞岭,与洞宫山、括苍山、雁荡山并排到海,南段直达南岭,从而使福建形成了三面环山,一面近海的格局。更甚者,武夷山脉在西侧呈现断崖式分布,使得包括西北冷空气在内的一切外界事物均被隔绝于外,彻底断绝了福建与外界的联系,这也是福建长期以来一直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根本原因。
而于福建内部,更因高山之隔,产生了福建多元的文化分区。中部山脉可分成北、中、南三段,北段的鹫峰山与浙江洞宫山相连,为闽北与闽东的界线;中段为戴云山,闽中东西两部分的分界;南段为玳瑁山、博平岭,闽南和闽西天然的隔离。以中部山脉为界,其西为第一级阶梯,地形以崎岖险峻的山岭、盆地为主,是传统上福建“上四府”的所在地,今为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市;其东为第二级,丘陵、河谷、沿海平原穿插其间,历史上称“下四府”,涵盖了今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六市。
如此,福建在大的方向上呈现出山、海两大区的格局,也因此衍生出福建农耕和海洋两个显著的文化分支,但这还不是福建的全部,在此基础上,福建还应该再细分成四个分区,即水对山的作用。
古人,受生产条件的限制,选择定居的环境必须具备水源和食物来源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茫茫大山之中,择水而居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故而在一开始,人们便会向平原、山谷等低洼处汇聚,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渐形成市镇。但市镇以上的行政单位,就不是百姓自由聚集所能决定的了,为了长治久安,县及以上行政单位的选址便上升至官府层面,他们需考虑大江和平地面积的基础条件。但凡设立且能够存续百年以上的县,一般都在大江所在的河谷或平原地区,以府县级单位为基础,有了行政干预后,区域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便变得更加容易,以之为标记,福建的区域文化便形成了。
福建最大的两条河流闽江、九龙江便是福建分区的主要力量,它们分别从福建中部三条山脉的分界线穿山而过,使得福建第一、二阶梯有了彼此交流的通道,这才避免了福建内部山海两个分区的绝对隔阂。闽江的存在,使得闽北、闽东各自独立,九龙江及南部沿海平原成就了闽南,而自成体系的汀江是闽西的保障,因此在地理的区隔上,福建应是四个相对独立的分区。
随着唐代福建的开发与建置的完善,四个地理分区顺其自然衍生成四个文化分区:闽北的建州,闽东的福州,闽南的泉州和漳州,闽西的汀州,这四个区域也是福建多元文化的源头。后来从闽南分出兴化(或莆仙);闽东分出福宁州(未产生太大的分歧);在闽北则根据与外界交往的不同而分出邵武、南剑州等;最后南剑州在于闽西、闽南、闽东的交界处产生了过渡性的闽中,这部分四不靠或都涵盖的区域成了今天的三明市。
先从闽北说起,闽江上游几条较大的支流均发源于武夷山脉,因水系的发达,闽北各山区尽管高山遍布,但尚且可以互通有无,因而在整体上可归属于同一文化分区:闽北方言区。该区域也最早成为中原官民势力进入福建的首站,也是福建接收中原文化最早的窗口。起先,从浙闽交界进入福建的北人在南浦溪和崇阳溪聚集,故而,二溪交汇的建瓯历来是闽北的中心;后来从江西方向沿富屯溪入闽者也在该流域迅速成长,邵武成为西北部不可忽视的存在;随着各支流的渐进发展,富屯溪、沙溪、建溪交汇处的南平成为闽北中心,即今南平市延平区。
在闽江未及的闽西,在地貌上,与福建大势截然不同,因第一阶梯中部遍布的山岭和匮乏的河流而与闽北明显隔离。尽管九龙江穿越中部的博平岭到达了连城县,但因玳瑁山的存在使得闽西与闽南的水上通道中断了。玳瑁山是闽立于福建的关键因素,它导致了闽西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横穿其间的汀江不得不由北向南从汕头出海。该区域在行政上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汀州划等号,是完全的客家方言区,历史上人们一般用“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形容它,对外联系上“山联脉于章贡,水趋赴于潮阳”,是闽粤赣客家人聚居地的重要组成,故而福建的个性在这里一点都不明显。
回到第二阶梯的沿海丘陵和平原地区,这里是福建人口、经济、文化的重心,一般世人所说的福建精神和特色大多指的是该地区。闽江下游的闽东,从闽越国开始便是福建的政治中心,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北人入闽在一番波折后大都会以此作为目的地。
闽江从南平汇流后穿过鹫峰山便是闽东的辐射范围,以福州盆地为中心,沿闽江下游各支流南下永泰、德化,经沿海至于福清并北上连江乃至整个宁德地区,以强大的闽江及沿海作沟通桥梁,闽东的内部凝聚力还是相当牢固的。
最后是闽南,闽南在地理上存在一定封闭性,但又非牢不可破,其内部的联系与前三者截然不同,主要靠海。闽南从北到南,依序分布着诸多不算太长的水系,木兰溪、晋江、九龙江、鹿溪、漳江、东溪,以海洋为主干道,通过内部水系沟通了山海,这才使得闽南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分区。
这点和福州、宁德关系相近,故而闽南在后期也形成了三个子区域,北部的兴化(或莆仙)、中部的泉州、南部的漳州,但这些子区域主要是受行政区域的影响,与地理关系不大。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山海沟通通道是九龙江,其上游深入至博平岭西侧和玳瑁山东侧,使得龙岩新罗区和漳浦县成为闽南的一员,这是福建沿海地区与闽西的交流的唯一窗口,也是新罗区成为今日闽西首府的原因。
总之,考量一个地方的文化,应首先研究它的地理,这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导致文化变迁的关键。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