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3日 20:34进入复兴论坛来源:央视网手机看新闻
三明地处福建西北部,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230公里,东邻福州,南接泉州、龙岩,西连江西,北毗南平。全境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总人口267万,其中市区27.7万人。
三明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晚期,闽江之源沙溪中游三元岩前黄沙溪沿岸和上游清流九龙溪畔沙芜一带,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因而被古人类择为栖息之地。他们穴居岩洞,从事采集狩猎渔牧,并逐渐开发农耕生产,繁衍生息,历经千万代而不断进化。1988年在清流狐狸洞发掘的“清流人”古人类化石,把人类在福建活动推至1万年前;1999年在三元区万寿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更是把福建人类活动历史推至18万年前,并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位。
三明夏商周时期分别属扬州地、七闽地、楚国地,秦汉时期属闽中部及扬州会稽郡东治县。自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起,至南宋劭定元年(1228年),先后隶属建安郡、临汀郡、建安县、建州、闽州、丰州、南剑州辖区;元朝(1271--1368年),分属南剑路、延平路、邵武路、汀州路;明清时期(1368-1911年),分属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永春州、龙岩州;民国初年属北路观察使署,继而分属建安道、汀漳道、厦门道,后实行新的省、县制,各县均直属于福建省政府,又一度分属第二、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归属永安公署 ;1958年,成立省直属的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1959年,成立省辖三明市;1963年改为三明地区行政公署;1983,撤销地区行政公署,改为省辖三明市,现辖九县一市两区,即: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大田县、尤溪县、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
满目青山绿水的三明,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饶,是福建省主要产粮区、重点林区、旅游区、革命老区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明山地丘陵广布,山中及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总体地势由西北部的武夷山麓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其中于沙溪中下游两岸形成一块闽中大谷地。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闽江正源沙溪及支流金溪、尤溪三大水系径流量215.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59.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70.85万千瓦。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铁、钨、锡、锰、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蓝宝石等计79种,是省内重要的富矿区。三明是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省30个商品粮基地县,三明就占了9个;建宁莲子、尤溪金桔和银杏、沙县花奈、大田苎麻等土特产品,久负盛名;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我市就占了2个。三明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在48个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中,三明占了9个。林木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6.8%,被誉为福建的“绿色宝库”。
山川秀丽,风光旖旎。由丹霞地貌造就的风景名胜有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等。属喀斯特地貌的有永安鳞隐石林、将乐玉华洞、银华洞,宁化天鹅洞,沙县七仙洞,明溪玉虚洞等;属火成岩地貌的有三明市郊瑞云洞等国家和省、市级自然风景区;并有三元莘口万亩格氏栲森林、将乐龙栖山、永安天宝岩、沙县萝卜岩楠木林等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有尤溪朱熹诞生地、将乐杨时故里,宁化黄慎故居瘿瓢园和石壁客家祖地,建宁报国寺,大田文昌阁,沙县兴国寺,泰宁尚书第,永安安贞堡等古迹以及岩前万寿岩旧石器早期和中村古瓷窑等文化遗址,建宁、周恩来故居等革命历史遗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览胜。现已建成以“山、水、洞、林、石、古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名胜区(点)58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4A级旅游区4个,国家2A级旅游区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
文化底蕴丰厚,历史即为文化之邦。自唐宋时代开始,兴学重教之风日渐,县学、书院、社学、私塾遍布各地。如宋时沙县“五步一塾、十步一痒、士以诗书相劝乘朱轮、拽金紫者不知其凡几也。”泰宁县也是“比屋连墙,弦诵之声相闻,有不读诗书者,舆介笑之。”历代对教育的重视,造就了众多英才。将乐县的廖标于唐武德九年(626年)荣登丙戍榜举第一名,为境域内最早的进士。唐至清代,境内共有有进士及第720人,其中一甲进士12人,内有状元5人、榜眼2人、探花5人。宋代泰宁有“隔河两状元、同堂四进士”,建宁县有“一门四进士”;宋元符年间沙县,清乾隆年间建宁、明溪县皆有“兄弟双进士”的功名传为佳话,教兴文昌,钟灵毓秀。在悠久的文学艺术长河中,英杰辈出,代有名家。在这片沃土上涌现出众多的文人墨客,或著书立说,或吟诗作画,均富有造诣。唐代中丞范元超、范志高父子皆以文才进入仕途。宋时,“闽学四贤”中的杨时、罗从彦、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世代弘扬,传播海内外;宁化郑文宝以小篆著称于世,且善诗文,其代表作《江表志》、《玉玺记》备受推崇;南宋建宁周武仲也驰名于书坛。明代沙县籍宫廷画家边景昭之画作属“禁中三绝”之一,被誉为“宋代以后画坛第一人”;明代三明籍仕外官居山西司后布政的谢光申著有《谢文伯文集》,藏书6万卷。清代灯化李世熊所著《离骚评注》和《宁化县志》皆负盛名;同时代宁化籍“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和书法家伊秉绶的书画作品更是享誉中外。而在近现代,抗日战争时期聚集于东南文化中心永安的一大批进步文化人黎烈文、邵荃麟、王西彦、董秋芳、许斯芬、章靳以、羊枣、艾芜等人的作品文章,当代范方等人的诗词,林万春等人的散文,无不笔墨酣畅,文采洋溢。地方戏曲中“大腔戏”、“小腔戏”流行各地,梅林戏具有中国南方“天下第一团”美誉。
三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自隋唐至清代,境内各地曾先后爆发过吴笋、廖思、晏彪、谢五十、应必达、曹柳顺、邓茂七、罗南生等20多次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而历史上全国性大规模农民起义军进入三明境域活动的也有过多次。如隋代江南余杭人刘元进与吴郡人朱燮两支农民起义军联合反抗隋炀帝,义军数十万一度占据吴郡、毗陵、东阳、会稽、建安等广大地区,并与建安郡人郑文雅和林宝护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互为呼应。又如乾符五年(878年),山东黄巢起义军拥兵10万,在扫荡齐鲁大地后,挥师南下,渡淮河过长江,直捣江南唐兵守备虚弱地带,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宣州,克杭州、趋越州,由浙南取道仙霞岭经浦城进袭福建。夺取建瓯、邵武,再沿今泰宁、建宁、将乐方向,直捣沙县。再如清末太平军石达开、李世贤部曾反复过往境内,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达八年之久,悲壮激烈,气贯长虹。
20世纪30年代,中国领导劳苦工农大众闹革命。星火燎原,迅速燃遍闽中西北大地。自1930年1934年,三明境域中10个县先后建立红色苏维埃或革命委员会。苏区政权将“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作为苏区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环”,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主人,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1930年6月至1933年期间,分别组建起3000余人的东南游击队、彭湃独立营、泉上独立营、清流独立营、归化独立营以及宁化县7个营40个连的赤卫队,清流县8个赤色少先模范营等总人数达7000多人。老区人民艰苦卓绝,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加红军的有23000余人,游击队、赤卫队28000多人,上英名录烈士4700多人,6484人被评定为革命“五老”。
红色的土地饱浸着血与火的洗礼。三明境域是通往赣南、粤东的必经之途和交通要津,且是山区内陆腹地,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那腥风血雨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先驱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入闽西,转战闽西北,与军队展开激烈的鏖战。先后进行了清流锅蒙山战斗,攻占沙县城,铜铁岭伏击战,建宁邱家隘平寮反击战,凤翔峰防御战,泰宁新桥反击战,攻克永安城,建宁保卫战,沙县湖源遭遇战等重大战事。曾在此写下“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光辉诗篇。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的一部分以宁化为起点,出发北上,踏上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后期,福建省根据中央央关于“为了发展地方工业,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化肥厂和钢铁厂”的指示,结合福建实际,提出应当利用本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地方工业。经过反复勘察论证和缜密选址,择定在综合条件较为优越的三明梅列盆地进行重工业基地建设,绘就宏伟的发展蓝图,掀开了三明历史的新篇章。
1957年岁末,省里派出一支地质小分队进入三明,正式拉开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序幕。至1958年7月,各地奔赴三明参加重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员已达4.4万人,昔日僻静的深山小镇顿时一片喧闹沸腾。面对荒山野岭、荆棘草丛,浩浩荡荡的建设队伍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北起徐碧翁墩,南至三元台江,长达25华里的区域内,住工棚、睡地铺,吃“工地饭”、喝凉开水,夜以继日,挑灯夜战,斗严寒、战酷暑、披荆斩棘,移山填谷,造出一片片平地,建起一座座厂房。巍巍虎头峰下,滔滔沙溪河畔,机声震天地,旧貌挽新颜,展现出一幅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绚丽画卷,气势恢宏,景象壮观。广大建设者在条件落后、设备缺乏的状况下,愿为当代愚公,凭着辛勤的双手,栉风沐雨,苦干巧干,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艰苦创业,筚路蓝缕,成果丰硕。至1959年底,三明重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三明重机厂、三明热电厂、三明自来水公司、三明化机厂以及机砖厂、水泥厂、农械厂等工厂企业80多家。
为了促使三明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于60年代初又先后将上海三星糖果厂、琦美内衣厂、金属制品厂、傅振兴五金厂、永生第十二皮鞋厂、五金厂、玻璃厂、印刷厂等轻工骨干企业先锋三明。之后,由于备战和加强“小三线”建设的需要,先后又有神州华侨塑料厂、厦门杏林农药厂、上海国棉二十六厂、上海立丰染织厂、漳州东海机电厂等10余家企业迁入三明。同时,福州机器厂、机床厂、工模具厂和漳州内燃机配件厂等也抽调力量支援三明工业建设。由此基础上,先后组建了三明纺织厂、印染厂、塑料厂、农药厂、机床厂、齿轮厂、工模具厂等多家企业,增强三明经济发展的实力。现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印染、塑料、造纸、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大中型企业38家,福建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化纤等企业都在三明。
三明乃闽越土著与客家民系簇居之地,故备五方习俗,自古民风淳朴,注重礼仪,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进入80年代后,面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形势,三明人全力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风范,塑造一种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思想灵魂作为支柱,以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凝聚人心,共创“四化”宏图伟业,由此拉开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序幕。以 “学雷锋、做好事”、“全民文明礼貌月”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契机,从大规模治理脏乱差入手,开展以争创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和“学雷锋、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一学”活动,全面推开“六联六建、区域共建”和“满意在三明”等系列活动,抓好文明楼院、文明户、文明单位、文明街、文明路等社会文明细胞建设,既治标又治本,走出了一条符合三明实际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1984年6月,全国“五四三”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市召开,总结推广三明经验。1985年5月,三明市荣获全省第一个“文明城市”称号。三明开始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闻名省内外。1990年2月,中央到三明视察,作出“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功夫下得比较大”的评价,并书写“好在共建、贵在坚持”的题词。5月,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派出调查组,对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近20天的系统调查,写出《好在共建、贵在坚持关于福建省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调查》,《人民日报》于8月9日刊发了调查报告的摘要,并配发《把精神文明抓上去》的短评。调查组还以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为内容,编辑出版《三明之路---三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一书。
进入到上一世纪九十年代,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深入,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窗口、文明企业、文明单位、文明街巷、文明片区、文明村镇、文明县城(市区)和军民共建等系列群众性创建活动实现经常化、规范化,“知三明、爱三明、建三明”、“创文明城市、建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满意在三明”、“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建科普新村”等主题活动氛围浓厚,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运行,与经济建设、为民办实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创建工作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有了新的发展。1999年9月,中央文明委授予三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