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

常见问题

三明有哪些区县八闽文脉·记忆 | 三明宁化:中央红军长征最远的出发地

发布时间:2024-03-04 21:10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自己说到长征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

  长征前夕,红九军团后方机关驻守在宁化县曹坊镇上曹、下曹一带,其上曹村经度为东经116°36′58″,为经度数值最大的长征出发地。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主力红军约1.4万人从福建省宁化县曹坊镇及淮土凤凰山一带出发,踏上了漫漫而又艰险的长征之路,数千名宁化籍红军子弟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中国革命史上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

  三明市宁化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中央苏区形成之初21个苏区县之一。、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

  古田会议后,为打破军队的三省“会剿”,红四军一、二、三、四纵队分两路向敌后转移,率二纵队于1930年1月7日离开古田,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等县,西越武夷山前往江西宁都。

  在行军途中,写下了光辉词章《如梦令·宁化途中》,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发表时更名为《如梦令·元旦》。

  1933年9月起,蒋介石亲自部署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中央苏区日益缩小。

  到1934年9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江西的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以及福建的宁化、长汀8个县城和这些县之间的狭小地域。

  宁化县东邻明溪、清流县,南接长汀,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北连建宁县,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中央苏区在后期将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司令部迁驻于此。

  1934年9月下旬,先后发生在福建长汀的松毛岭战斗和发生在江西石城的阻击战,分别是长征前中央苏区东线和北线的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

  宁化县因与长汀、石城县接壤的地理优势,以及稳固的红色政权和群众基础,成为中央主力红军退守休整和补充兵源的要地,也因此成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

  出发长征前,驻守宁化县的中央主力红军共约1.4万人,占中央主力红军总兵力的16%,其中红三军团第四师及军团医院驻守宁化县淮土凤凰山和方田一带,少共国际师一部(以四十五团为主)驻守宁化淮土隘门、石碧一带,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驻守宁化淮阳,红九军团后方机关驻守宁化曹坊上、下曹及滑石一带。

  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分别向红三军团、红九军团、红一军团等部发出向集结地开进的秘密电令。《福建中央苏区纵横(宁化卷)》记载:

  1929年3月,红四军进入闽西地区途经宁化县,点燃了宁化土地上的革命火种。

  随着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陆续分兵进入宁化县,相继解放了大片区域,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发动群众深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会、组织地方武装。翻身得解放的穷苦大众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巩固、发展苏区中,踊跃参军参战,积极筹款筹粮大力支援前线。

  这里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的粮源、兵源地,是中央苏区稳固的战略后方,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据统计,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宁化给中央苏区募集粮食20多万担,钱款54万余元,以及大量布草鞋、被装、军衣等物资支援前线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保障中央苏区的工作运转和革命队伍的生活需求。

  从前线撤下来的大批伤病员,也在宁化境内的红军医院治疗和休养。从1932年春至1934年冬,中央及地方红军部队,先后在宁化设立多家红军医院,克服缺医少药等困难,救治大量受伤的红军、游击队员,还开放给群众看病。

  特别是在红军长征前夕,当时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闽赣省委和省苏所在地的宁化县,为了实现党中央的决策和红军的战略目标,全县广大军民为红军大规模战略转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成为扩红及筹集军需的“模范区”。

  根据中央关于闽赣省“应以宁化为中心,切实加紧突击运动”的指示精神,仅从1934年7月至10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宁化县突击筹集了15万元纸币、10万块大洋、布草鞋1万多双、军粮14万担、军衣1000多套,组织1300余名支前民工和500多人的运粮队、担架队,把粮食等各类物资运到接收地点和部队,支援红军战略转移。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宁化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中央苏区全红县,有1.37万余人参加革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的5000余名宁化籍红军指战员,大部分编在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两支部队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红三十四师由闽西地方武装组建而成,师长陈树湘在宁化组建的独立七师编入这支英雄的部队。

  1934年11月底,为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前卫红四师和后卫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与敌展开殊死拼杀,伤亡极其惨重。

  尤其是后卫红三十四师,全师60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血染湘江,上演了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幕。红三十四师是湘江战役中唯一一支成建制牺牲的部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湘江战役中,数千名宁化籍英雄儿女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国革命谱写了悲壮而光辉的诗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仅存58人。

  中央主力红军全部渡过湘江后,后卫红三十四师余部则被敌兵阻隔在湘江东岸无法渡江,后艰苦转战桂北、湘南一带与敌周旋,开展游击战。

  1936年冬,在湘南九嶷山遭敌“清剿”,终因孤军无援,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少数幸存者潜往湘赣边寻找红军游击队。

  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夕,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闽赣省委、军区,以独立坚持的游击战争来保卫闽赣苏区,以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牵住敌人的尾巴,让长征红军大踏步前进”。

  宁化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内大型伟人雕塑《出征》,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重要节点。(杨为春 供图)

  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1934年10月初,闽赣军区把所属武装整编为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团。宁化县优秀儿女一部编入闽赣军区十二、十七、十八团,另一部由宁化县委、县苏直接领导。

  为掩护主力红军集结转移,闽赣军区所属武装和宁化地方游击队在宁清归一线和建宁方向节节阻击迟滞敌人的进犯,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随着军队对苏区的“清剿”形势日趋恶化,各苏区主要地域全部失守,各地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全部转入农村和山区开展游击斗争。

  1934年11月7日,归化县城失守。26日,清流县城失守。30日,军进攻宁化县城,此时的宁化县是闽赣省委和省苏所在地。

  面对敌军的大举“清剿”,宁化县委领导的游击武装,掩护闽赣省机关转移,在牵制、阻击敌人后即撤离县城转移到方田乡泗坑村的田螺髻。12月1日,军五十二师占领宁化县城。

  1935年初,泉上、彭湃苏区相继沦陷,宁化苏区成为中央苏区县中最后沦陷的“红色堡垒”。此后,闽赣省机关和所属武装丧失根据地依托,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宁化县委、县苏领导的游击队300多人在县城失守后撤退至方田乡田螺髻,以此为据点坚持游击战,迫使敌人无法在方田乡建立政权。

  1935年4月25日,敌人包围田螺髻,游击队员与敌坚持激战三昼夜,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宁化县游击队员大部分壮烈牺牲。少数人员突围后转战闽西、连城等地,与方方领导的红九团会合。

  宁化县留守红军、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和策应了红军主力的长征北上,保持了革命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们与参加长征的数千宁化籍红军共同演绎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悲壮史诗,铸就了长征胜利的不朽丰碑。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宁化籍子弟兵不怕苦、不怕死,英勇善战,用自己的鲜血和身躯铺就了长征胜利的红毯,谱写了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诗。

  作为长征出发地之一的宁化苏区虽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早已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根发芽。

  那遥远的雪山、那无边的草地、那激浪的长河,以及许许多多留下过红军将士脚印的地方,无不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