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三明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十个方面三十六条工作措施的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更直接、更务实、更有力的措施,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抓好各项农业基础工作,扎实开展争创一流工作,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三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5年,全市春收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2.68万亩,比上年扩大1.6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59万亩,比增1843亩,增长1.12%;总产3.75万吨,比增1435吨,增长3.98%;亩产226公斤,比增6公斤,增长2.73%。蔬菜(含菜用瓜)播种面积48.65万亩,比增2.15万亩,增长4.63%;总产70.01万吨,比增3.96万吨,增长6%;亩产1439公斤,比增19公斤,增长1.34%。油菜籽和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略有减少。总体上春收农作物面积、产量、亩产均比去年有所增加。(二)春夏种农作物生产情况
入春以来,三明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把抓好春耕备耕农业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通过制定下发生产意见、分解落实计划任务、宣传贯彻惠农政策、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做好物资储备供应、开展农资打假护农等工作,抢抓时机,强化措施,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掀起春耕备耕生产热潮。目前总体生产形势较好,主要表现在计划任务落实、服务措施到位、种子农资充足、生产进度较快。据市农情统计,粮食生产情况:全市完成早稻面积42.23万亩,完成计划任务100.55%,其中优质稻面积35.87万亩,早稻优质率达84.94%;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完成164.50万亩,其中优质稻面积151.14万亩,优质率达91.88%。春种面积129.01万亩,其中春大豆16.88万亩、春花生8.85万亩、蔬菜38.99万亩、瓜类10.9万亩、春玉米9.27万亩。夏种面积53.09万亩,其中甘薯8.67万亩、蔬菜37.33万亩、瓜果7.09万亩。茶果生产情况:因气候影响,全市春茶生产总体情况是中南部各县减产减收,北部三县略有增产增值。预计全市春茶总产量4000吨,比去年减产2500吨,减幅达38.5%;春茶产值9000万元,比去年减少3000万元,减幅达25%。其中名优茶产量约1000吨,与去年持平,产值4850吨,比去年增4%。早熟桃产量约4.6万吨,比去年增10%左右,价格较上年提高15%左右;枇杷减产80%左右,产量约800吨。水果总产量预计8.04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11%。全市组织供应果苗260万株和茶苗360株。新建果园3.8万亩,其中新植优质柑桔2.3万亩,完成高接换种2000亩,推广矮化修剪技术10万亩,推广梨树高换授粉枝技术3万亩。食用菌:继续建设以尤溪、大田、沙县为主的高海拔地区反季节产业带,以将乐、泰宁、建宁为主的珍稀食用菌产业带,以宁化、清流、明溪为主的草生型食用菌产业带,以永安、三元、梅列为主的城郊型食用菌菜蓝子产业带。上半年完成食用菌规模栽培12357万袋,其中珍稀食用菌3826.2万袋,食用菌产量预计43340吨(鲜品),产值17480万元。烟叶:因去年烟叶收购价格好,农民人均从烟叶增加收入达85元。今年农民种烟积极性较高,全市种植面积480055亩,比去年增长7.3%。订单农业生产情况:全市完成订单农业生产35.74万亩,带动农户8.71万户,签订公司123家。
据对全市1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预计2005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30.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2.6元,增长21.9%,农民人均纯收入169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8元,增长5.5%。上半年农民收支主要特点:
1、家庭经营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901.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8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收入517.4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9元,比减2.2%。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看,林业收入增长明显,增幅为11.4%,由于受洪涝灾害影响,农业、牧业收入减少幅度较大,分别为12.5%和8%。
2、生产经营性支出激增,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由于化肥、农药、种子和饲料价格上升,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农业、牧业支出分别为143.8元和1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和9.1%。
1-6月全市共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56场次,为10822人次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农业155服务受理各类咨询5.63万人次,其中来电3.2万人次;组织农技干部下乡现场指导1.24万人次,接受技术咨询5.3万人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964期,受训人数4.8万人次。共挽回经济损失1934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396万元。全市组织820个机耕服务队,254个维修服务队,3390台农机具下田开展机耕作业,到目前全市完成机耕面积近100万亩。
市、县农业执法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执法活动,将执法打假、质检服务、法制宣传活动开展到田间地头,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有力打击了农资伪劣行为,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截止6月底,全市共出动农业执法检查1750人次,出动车辆512台次,检查2800家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网点),抽查农资产品标签800个,抽取农资产品送检100个,立案查处130起,受理举报投诉30起,取缔无证经营网点8家,查获违法种子906公斤、农药669公斤、化肥92.7吨、饲料1100公斤,涉案金额115万元,罚没金额35万元,为农民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7万元。
认线年度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省级标准农田示范片建设、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截止目前,三明市基本农田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3140.6万元,完成建设面积5.38万亩,其中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4.57万亩、吨粮田建设0.81万亩,进行客土改良1.17万亩,完成排灌沟渠290.38公里,新建机耕路63.25公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提高了农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根据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要求,认真组织三明市农业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积极与市财政、市畜牧水产局协商,全市共有12家农业企业申报,上报省厅的有三明市园艺场等8家,为促进三明市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月中下旬以来,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三明市出现明显的降水降温过程。我局及时下发了《关于预防低温暴雨危害确保春季农业生产安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抓紧抓好防寒防冻工作的紧急通知》,同时在农业155网站上发布预防技术措施,并组织技术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农业生产,抓好防寒防冻技术措施的落实。5月1日以来,三明市遭受强降雨影响,至6月25日全市农作物受灾127.84万亩,绝收17.97万亩,毁坏耕地6.52万亩,其中水稻受灾34.19万亩,绝收2.93万亩,预计减产粮食13.92万吨;果茶受灾15.49万亩,绝收0.35万亩;蔬菜受灾13.92万亩,绝收1.83万亩。灾情发生后,我局于5月9日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防汛抗灾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紧急通知》,6月24日又下发了《三明市灾后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对灾区开展农业生产自救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同时,局领导带头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掌握灾情,业务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抗灾防灾救灾工作。
今年三明市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粮食生产和春耕备耕春种虽然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种子和农用物资价格明显上涨。杂交稻种子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近15~20%,最高价格每公斤30元左右。肥料、农药价格全面上涨,肥料价格增幅在10~40%,有机磷农药价格增幅在10%以上。市农技部门开展对各县(市、区)和市农资批发市场价格调查,经测算,2005年水稻每亩用肥、药需投入158.9元,比2004年的135.4元增加成本23.5元,增长17.36%。由于肥料、农药、种子价格上升,农民物化成本投入比去年减少。
二是夏季洪涝农业损失严重。5月份以来,三明市各地普降暴雨,至6月23日16时降雨量达707-1498毫米,占年总雨量的44.8%-81.7%,暴雨、大暴雨次数,过程雨量和雨势强度均创历史纪录,给三明市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全市农作物受灾127.84万亩,绝收17.97万亩,毁坏耕地6.52万亩,其中水稻受灾34.19万亩,绝收2.93万亩,预计减产粮食13.92万吨;果茶受灾15.49万亩,绝收0.35万亩;蔬菜受灾13.92万亩,绝收1.83万亩。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2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8.01亿元。恢复农业生产任务十分艰巨,直接影响农民的增收。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对粮食生产特别是对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的经费投入偏少。2002年以前,市本级财政每年都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粮食配套增产新技术的攻关。之后,对粮食生产的投入逐年减少,此项资金不再安排,许多粮食增产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三明市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劳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加工型龙头企业少,大型企业集团更少,三明市农产品大部分以鲜品上市,加工转化增值严重滞后。
五是农技队伍不稳。农技推广网络呈现“线断网破”的现象,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干部无法调控,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正常业务工作时间无法保证。部分乡镇农技人员正常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难以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目前村级农技人员的聘任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岗前培训也没有及时跟上,这些都对当前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春夏各种灾害的影响,今年三明市农业生产要完成年初的预期目标任务重,难度大。春夏收农作物已成定局,秋季农业生产是实现全年增产增收的重头戏。根据市里的部署,要坚持做到抗灾防灾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业收入不减少。
5月1日以来,持续强降雨给三明市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灾害,为减轻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力争全年农业稳产增收,要把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工作摆在当前灾区全部工作的首位,抓紧落实受灾农作物灾后补救措施,组织技术干部深入灾区第一线,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尽快恢复生产。一是抓好粮食作物扩种补种改种,努力扩大秋粮面积,重点是保双晚面积,扩大旱粮和再生稻面积。二是加强灾后果茶园管理,严防病虫害发生,减轻涝害影响。三是抓紧抢修农田水利设施,落实田间灌溉渠道疏通、加固等管理措施,维修损坏的机耕道。四是指导乡、村、农户因地制宜制定下半年农业增收计划,帮助发展一批有市场、有效益、短平快的农业增收项目,以弥补受灾损失,保证全年农业生产丰收。五是搞好流通服务。要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营销大户的作用,为农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加收入。六是搞好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的作用,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生产。七是搞好技术服务。针对农业受灾的实际,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会,举办专场讲座等多种形式,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八是搞好农资供应服务。及时组织调运调剂农业生产用种、用药、用肥,送货下乡,方便灾区群众。
秋粮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果树、食用菌、茶叶、蔬菜等经作生产要抓好管理,力争提质增效。当前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抢时,广泛发动群众,认真落实双晚播种面积,确保大田用秧。同时掌握最佳插秧时期,坚决压缩“八一秧”,杜绝“超秋秧”,使双晚安全度过秋寒关。二是保质。指导农民施足基肥,插足基本苗,提高插秧质量。三是加强单季稻和再生稻的田管,特别是再生稻促芽肥和高蓄留稻桩等关键措施的到位。四是落实夏秋甘薯增产技术。及时抓好查苗补苗,培土护苗。五是抓好果园、茶园、菜园、食用菌的田间管理,使之增产增效。六是严防病虫危害。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报预测,组织植保人员深入田间了解分析病情、虫情,主攻防治流行性、突发性的病害,力争不成灾,少损失。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信息引导、产销衔接等服务工作,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放心工程”,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农业“四大体系”建设步伐,为广大农户开展结构调整提供各项优质服务,为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创造条件。三是继续实施食用菌“百千亿”工程、优质水果151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和十大优质茶园建设。通过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延长产业链,使更多的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获益。四是继续抓好乡企“123”工程,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证工程”,办好农函大、农广校。把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传播给农民,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六是抓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对三明市上半年几项大的招商引资活动签约农业项目逐一跟踪,把项目落到实处。七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展销活动,精心组织,积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订货会,努力办好全市农产品交易会,扩大影响,外引内联,提高三明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减轻农民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府的有关规定,采取有力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等减轻农民负担的多项政策,特别对灾区农民要切实落实增收减负措施,以及受灾户、困难户的税费减免工作,实现减负“三个确保”。结合贯彻《福建省村级财务管理条例》,全面落实“取消村级招待费”规定,指导村集体规范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力整顿和规范种苗、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