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版《大田县志》记载:“大田当三府四县之冲,为八闽之中域乡民筑堡以居,堡以千计”“土堡之设,虽备不虞,然未有若田邑之繁者。嘉(靖)、隆(庆)以前,仅数十计,至今以千计矣”。
土堡用于防盗兼居住,作为古代闽中地区防御性乡土建筑,安良堡等大田土堡形态独特、风格迥异、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有很高的文物和旅游价值。2010年11月,大田土堡群以其构筑奇特、防御性强,被列入2009年度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13年3月,安良堡等5座土堡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月18日,记者从桃源镇驱车东坂畲族村,探访位于湖坵头自然村的安良堡。古堡取“除暴安良”寓意,贴着山坡,把守村头,像张开巨型“虎口”蓄势待发的猛兽,时刻保卫着畲寨安宁。
安良堡由堡前大池、门前坪、堡墙、大门、天井、正堂、后堂、厢房、护厝、花台、墙顶廊屋、辅门等组成,土堡坐北朝南,南北长36米,东西宽31米,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闽中大田文物精粹》介绍:《兄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先祖坤生公倡建该堡,并逐级上报至福建巡抚衙门,批准备案后鸠工兴土起建,共历时5年建成。
“这是一座山坡型土堡,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左边大半圆弧形,右边两角略圆,左右两侧并不对称,前方后圆,主体由堡楼、内屋组成。”大田县博物馆馆长陈其忠介绍,土堡左右各分15栋,前后2栋,共由32栋组成。主体布局前低后高,高差达12米,东西两侧造型从上而下像鱼鳞似地重叠着,为悬山式屋顶。堡墙为回廊走势,互相连接,环绕互通。堡墙上共建有房间48间,无论布局、结构、通风、排污、防盗等,都十分科学合理。
安良堡被建筑专家誉为“土堡之冠首”,建造前依照实际地理环境,在陡峭的山脚下掘出10米高的土方,把后方墙基选择在土坡的顶端。人们挖除堡内的土方夯前楼堡墙,然后砌后楼石基再从后山花台处采土,使挖出的土不需反复搬运,这样节省工时,减少了后方逼迫山势滑坡隐患。
“建造安良堡时虽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但其在防卫、抗震、抗风、采光、通风、隔热、御寒等功能上,均不亚于现代建筑物。”陈其忠感叹。
墙体实心,厚厚的大土墙采用二次夯筑,在里外两墙夯好后中间空隙填上新土,再用木槌夯实。为了方便粉刷,工匠们夯筑堡墙时不断安放木桩,以供日后搭脚手架用。墙体上部分布23个瞭望窗,不同角度安设竹筒射击眼60余个,约1米宽的阶梯状跑马道上下连通;大门用硬木制成,外包铁皮,门上石拱放水洞防火,洞眼折弯遮盖,防止敌人利用水洞枪弹伤人等。
旧时,福建中部的延平、漳州、泉州三府结合部“依山险阻,民众聚为盗”。史料记载,沙县、尤溪两地匪患频仍,始设永安县,龙岩匪患猖獗,设立漳平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朝廷再次从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割出边沿地,设立大田县。
“大田土堡始于宋、元,成形于明,盛行于清。”陈其忠说,田野考古发现,县域尚存大小不一的土堡100余座,是福建现存土堡最集中、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种类最复杂、土堡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大田土堡群在福建,乃至全国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中独树一帜,其建筑风格的唯一性、建筑体系的独特性、整体保存的完整性、环境风貌的原真性、抗争自保的社会性均为土生土长,堪称独一无二,被誉为土楼之母。”
建造安良堡的泥土掺进了红糖、食盐、糯米汤等黏稠物,夯墙时添加竹片等材料做“墙筋”,使之更加结实牢靠。由于自然界的黄土容易混进各类草籽和虫卵,为防止堡墙日后长草和昆虫破坏,土堡建造前把黄土放进大铁锅里加热。
“土堡在本地多被叫作土楼厝或者寨,少数是富人出资独建的,大部分则为村民合建或聚全族之力建造,因为都有产权,遇到土匪骚扰时大家都可以躲进堡里。”省教育厅下派干部陈榕猇博士现任桃源镇党委副书记,分管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工作,他时常深入东坂村走访当地群众,对安良堡建筑文化了解深刻。
“土堡里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来抗击敌人。”东坂村的老人们描述,当土堡被土匪长时间围困、堡民枪弹用尽时,堡内的民众可把烧沸的水和尿液往排水孔倾注,使来犯之敌受到创伤而不敢轻易靠近,从而保住了土堡,也保住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安良堡建成后两百多年来,前后修过4次。”大田县安良堡理事会会长熊天琪告诉记者。
熊氏的祖先熊三一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从永安青水池丰田村迁徙至东坂湖坵头肇基。清代,村里的长辈熊坤生做道师和给人治病积蓄了大量钱财,着手营建安良堡。
“土堡盖好后人还没搬进去住,堡墙塌了。”熊天琪说,当家人把情况告诉老祖宗,熊坤生急血攻心顿时昏了过去。他醒来后嘱咐妻子,查看家里还有多少资产。妻子告诉他,厢房里还剩半间屋子的白银。熊坤生舒了一口气,于是组织人手把堡墙修补起来。
熊天琪今年52岁,他记得自己10岁时,父亲熊昌汗召集族人修补过安良堡堡墙。
“我父亲当时是生产队长,安良堡右侧堡墙倒塌,他和族人同心协力一起劳动,把塌方的堡墙补了起来。可是第二年下大雨,堡墙再次坍塌,就再也没有能力修补了。”熊天琪说,熊姓村民人口只有100多人,修堡资金难筹集。
2009年,大田县安良堡理事会成立,县、镇、村及理事会各筹集部分资金,修整在1982年坍塌的堡墙。工程由中标单位永泰县的一支工程队负责施工,但由于资金没有及时到位,修缮工程进展不顺。雨季来临,熊天琪害怕安良堡的堡墙再次坍塌,三更半夜叫醒家人,拿着塑料薄膜架起梯子遮盖墙体。
“安良堡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上级拨修缮保护专项资金,再次修缮了土堡,并完善周边环境整治和消防保护。”熊天琪介绍,此后,安良堡的保护工作由县文旅局成立的文物保护中心派专人管护。
安良堡的存在对研究清代少数民族自保内涵、畲族人的建筑艺术、生存状态、经济模式、文化心理等社会学课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土堡跟土楼有一定的关联,结构相同,且土堡数量更少、年代更早、类型最为丰富、造型最为独特。”陈其忠回忆。
2006年,三明市委宣传部发起针对本市境内的土堡建筑进行调查,由市博物馆组织了4位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陈其忠和大家得出了上述结论。
2004年8月,我国古建筑权威罗哲文先生莅临安良堡,对大田的土堡建筑成就予以肯定。随即,安良堡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安良堡等5座土堡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多年来,安良堡照片上过《中国地理》杂志封面,反映客家迁徙历程的电视剧《大南迁》在此拍摄取景,中央电视台10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现场录制节目。2010年11月,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福建土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大田县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建筑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文博工作者近百人参加。2021年7月,安良堡等大田县7座土堡作为世界遗产大会考察点,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官网上展示,土堡的地位、价值得到进一步肯定。
“国保的存在,使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榕猇介绍,村民依据《东坂畲族村景观风貌及乡村游赏规划》,突出山水灵秀和少数民族畲族村特色,着力打造特色乡村游产业。
东坂村,2013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2015年8月被定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10月被定为首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7年3月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10月,总投资701万元的桃源镇西安村村道东岭线公路新建工程建成通车。公路连接东坂,有效缓解了村民出行交通压力,改善了安良堡的旅游环境,许多游客都到安良堡打卡。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