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

常见问题

千年古镇贡川:大步走在希望的田野上2024-09-17三明哪些镇比较大

发布时间:2024-09-17 13:58

  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27日电 (魏兴谷 王燕)暮春时节,站在福建三明永安市贡川镇大儒里文化广场,河风拂面,碧水潺潺,白鹭蹁跹,初春时节的山水田园风光,把千年古镇装点的如诗如画。

  家园美,产业兴,乡风好。近年来,贡川镇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快历史文化名镇改造提升,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新家园,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与优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千年古镇迎来华丽转身。

  古遗址、古建筑、古道……走进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贡川镇洋峰村,四面环山的小村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贡川,开发于唐,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275年有历史。“先有贡川,后有永安”。史料载,永安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而贡川开发立镇则始于唐代开元后期(741年),比永安早700多年。贡川,是一座承载了沙溪地域历史文化的魅力古镇。

  “我们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留乡村特色风貌,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永安市贡川镇委张如盛说。

  洋峰村有180户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在永安市区等地购买了商品房,村民们的木结构老屋历经几十年风雨,出现不同程度破损,但几乎没有人翻盖,村庄整体面貌和谐统一。

  获评中国传统村落,村里有了300多万元的配套保护资金。“我们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一起讨论怎么修老房子。”洋峰村支部、村主任李国河说。

  经过讨论,修缮方案确定:村民们投工投劳,各家老宅自行修缮,更换破损木构件,瓦片加厚,边沿勾白石灰;以屋檐滴水处为边界计算面积,每平方米补助26元。

  方案确定,一些村民拿捏不定。“我们先从东片30多户开始,修完后,大家一看,效果不错,都按这个方案做了。”李国河说,全村修缮老宅面积2.2万平方米,发放补助资金57.2万元。

  坚持修旧如旧,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洋峰村花小钱、办大事,让中国传统村落面貌焕然一新。而在贡川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黄昏时的贡川镇进士巷,在一个个红灯笼点缀下,显得悠长而有韵味。轻踩青石板、鹅卵石,仿佛浸润在古镇的时光长河。

  “以前的老巷子都是这样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觉得走路、骑车不方便,连台阶都铺成了水泥路面。”贡川镇集凤村支部、村主任刘淑聘说。

  今天,贡川镇在对老巷子进行改造提升时,利用河道清淤挖出的鹅卵石铺路面,并发动村民捐出自家条石板。改造后的老巷子雨污分离,管线下地,古色古香。

  在进士巷的三级台阶前,刘淑聘停下了脚步。“到了这里有规矩,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现在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刘淑聘说。

  进士巷、禾鳝巷……一条小巷,就是一个游客打卡点。“目前有3条老巷子完成改造提升,总长600多米,其他巷子的村民也想要改造。”贡川镇村建站工作人员肖永汉说。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贡川镇稳步推进宜居宜业新家园建设。镇里在对禾鳝巷一座清代老宅进行修缮时,一批老匠人纷纷出马,村民们投工投劳,总费用4万多元。之前,仅老宅一堵倾斜的院墙修缮,工程队就开价20多万元。

  修建大儒里文化广场,村民自发砍去河滩上种植的绿竹,广场入口处的破旧附属房由镇里统一改造。眼下,这里成为镇里举办大型活动地点和村民休闲健身好去处。

  原生态、低成本,高颜值、有特色。截止目前,贡川镇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推动历史文化名镇改造提升,建设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2个,美丽乡村6个,传统村落3个,实现“绿盈乡村”全覆盖。

  在双峰村的小溪边,一个个黑色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堆放的香菇菌袋,正处于发菌阶段。

  “这片都是山垄田,面积15亩左右,去年下半年我们进行土地流转,尝试种植香菇。”双峰村支部、村主任姜衍烨说。

  双峰村海拔1080米,全村105户村民世代守着几亩薄山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年轻人外出打工后,村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

  乡村振兴关键要留得住人,要留人就要发展产业。2004年,姜衍烨从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福州、无锡、上海等一家全国百强物流公司工作。随着业务拓展到永安,2018年,姜衍烨决定为村里的发展尽一份力。

  根据双峰村的地理、气候条件,通过咨询农业专家,可以发展食用菌产业。姜衍烨多次到古田、漳平等地考察学,参加永安市农业农村局在三明学院举办的培训班,建立60多人的专业微信群,邀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到场指导,第一期10万个香菇菌袋顺利装袋。

  “发菌期120天左右,这个阶段村民也可以打理自家的田地。”姜衍烨说,目前雇了10位村民帮工,目的是让村民边干边学,如果第一期试种成功,就可以在村里推广。

  产业多元化发展,增收更有保障。姜衍烨一边观察香菇发菌情况,一边准备今年再试种1万袋木耳。村民姜贤福拿出3亩地,尝试在地里种植了2万袋香菇。

  “我们采取‘合作社+公司+家族农场(家庭农场)’模式,抱团发展,争取做大食用菌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姜衍烨说,2019年,双峰村摘了“贫困村”帽,发展特色产业是村民新生活的新支撑。

  “2001年的时候,我们就尝试种植高山无公害蔬菜,但是不懂技术,没种成功。”李国河说。

  蔬菜种植是贡川镇新发冲村特色产业,洋峰村请了新发冲村3户种植户到村里租地种菜,村民们边干边学,很快就掌握了种植技术。

  “贡川是贡鸡第一镇,菜农从镇里运来鸡粪作肥料,高山村病虫害少,我们的反季节有机蔬菜非常畅销。”李国河说。

  向阳白、虎皮椒、花菜……站在村头,菜畦里一片绿意盎然。“山上有笋竹收入,地里可以种水稻、反季节蔬菜,好几个‘80后’、‘90后’都回来了。”李国河说。

  龙大村有千亩蔬菜基地、岩下村发展沃柑种植、观成村特早蜜畅销各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成为贡川镇乡村振兴“新引擎”。去年,贡川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永安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2万元。

  走进龙大村,在一排简约的小洋楼房转角处,一个造型别致的“多肉植物无人超市”让人眼前一亮。

  “这里原来是一个卫生死角,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后,返乡大学生余明珺和父亲设计了这个无人超市。”贡川镇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龙大村挂村干部邹发群说。

  去年8月,邹发群挂包龙大村。面对村庄杂乱的卫生环境,邹发群决定结合“镇争位、村争旗、户争牌、人争星”乡村振兴“四争”行动,尝试运用“积分制”管理模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我们以长期居住家庭为单位,推选家庭妇女代表,在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员示范户、好家风好家训等专项评比的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累计计算每户积分。”邹发群说,通过每月一评、每季一综合、每年一总评,在全村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如何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在村部“我爱我家”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满了沐浴露、洗衣粉、洗洁精、酱油、食用盐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每种物品标明兑换积分,村里定期兑换。

  “除了物资鼓励,我们还对‘四争’先进家庭和得分高的村民,以身披授带留影、光荣上墙方式进行表彰。”邹发群说。

  “自从村里推行‘积分制’以后,我们家前庭后院都打扫得特别干净,参加村里志愿活动也可以得积分,我们都愿意干。”位于积分榜首的姜兰英说。

  居家环境要干净整洁,还要住得舒心。姜兰英从村边小溪拣回各种石头,在庭前、屋后砌起花坛和小池塘,花坛栽种各色花草,小池塘引入天然山泉水、养几尾小鱼,整个庭院看上去就是一个小花园。

  “有了这个鱼池,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钓鱼,老人家就坐在边上晒太阳。”村民陈秀华在院子里凿了一个鱼池,设计制作景观假山,鱼池里有红金鱼、大贝壳,周围种满了花草,一家人其乐融融。

  “积分制”管理重在公平公正。龙大村制定了“积分制”管理办法,成立了“一委员三队伍”,即积分制管理委员会、评定工作队、督导队、志愿者服务队,把乡贤、村民代表、代表、代表、志愿者等纳入评委库进行动态管理,按照亲属回避、划分范围、交叉评比原则开展评比,并通过“积分制”微信平台全程公开,最大限度避免评比“人情分”。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眼下,村民们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谁家的卫生做得好,谁家的庭院打理得最好,谁家的积分多。村容村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村里没人乱扔垃圾了,邻里纠纷少了,群众主动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也高了。

  “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仅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了老百姓做好环境卫生的积极性,而且增进了干群关系,发挥了村民自治作用。”龙大村支部罗治林说。

  余明珺的“多肉植物无人超市”明码标价,谁看中用手机扫码付费即可拿走。“种植多肉不仅装扮美丽庭院,还要促进大家自觉、自律、自制,成为传播文明新风尚的一道风景线。”余明珺说。

  树起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目前,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管理办法已在全镇铺开,点上盆景正成为面上风景。

  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千年古镇贡川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篇章。(完)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