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工业记忆园位于三钢厂区内,由原冶建公司办公生产区域内的两栋旧厂房及周边区域改造而成,包含
写满历史的红砖建筑,极具历史感的老火车头,蔚为壮观的熔炉水景,印着劳模手印的文化背景墙……漫步在1958工业记忆园里,满满的钢铁元素又将人们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两栋厂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整个建筑外观为苏式红砖。自重新选址,三钢闽光维修及大件制造基地建成后,这里就空置了。
这两栋厂房位于三钢中心位置,交通四通八达,周围都是鳞次栉比的办公楼或居民楼,尤其在它的北侧新建了三钢闽光大数据中心,旧厂房和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不如将它拆了。
这两栋红砖建筑极具年代感,它们承载了三明工业发展历程,是保留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就这么拆了也太可惜了!
‘1958’对三明而言,是一个值得被历史记忆的时间。它是三明工业起步年,三钢、三化、省一建、重机厂等一批省属国有企业落户三明,建起了三明这座新兴工业之城。
周承芳说,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建一座工业记忆园,展示三明市工业发展进程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晰。
2021年3月,三钢开始打造1958工业记忆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三钢将整体保留建筑物原外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和改造,建设集工业旅游、历史展示、创意为一体的1958工业记忆馆和安全教育、体验、警示为一体的安全教育体验馆。
“1958工业记忆园承载的是昨日荣耀,而旁边的大数据中心展示的是今天的成就和璀璨的未来,二者相互呼应,将成为三钢工业形象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区域。”周承芳说。
“1958工业记忆馆呈现的不仅仅是三钢的发展,更是整个三明市的工业发展进程,馆内还专门设置了‘沪明情深’展区,体现1958以来,上海迁明企业为三明工业起步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周承芳说。
三明工业从零起步,开荒拓土,艰苦创业,发展成为福建省工业基地;近年来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实现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两屋楼的记忆馆内,图文展板、艺术造景、数字沙盘,全面展示了这一辉煌历程。同时,设置了钢铁冶炼仿真体验区,以仿真体验的形式展示铁矿石“百炼成钢”的全过程。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老企业退出历史舞台,许多能够反映三明工业发展进程的老物件散落各地,有些已找不到踪迹。甚者直接泯灭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由于年代久远,收集不易,只能通过零碎线索,找到居住在三明的老工人,慢慢收集。
去年10月起,按照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市总工会组建工作专班,走访市档案馆、市博物馆、市政协文史委、市委党史方志室、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融媒体中心等10余家单位,并与原迁明企业老领导、老工会干部、退休职工等取得联系,多方收集1958年以来18家上海迁明企业历史资料和珍贵书籍资料,上千张老照片和原三明地建、衬衫厂、皮鞋厂等企业的工作服、产品、生产工具、盐水瓶等30多件老物件移交三钢项目组。
我们已将上百件老物件进行登记造册,如三钢炼制的第一块铁、第一块钢,金鱼牌衬衫、缝纫机等曾经享誉国内外的三明制造,以及老式显微镜、车床以及劳保用品等,它们都将作为历史的见证,在馆内展出。”周承芳说。
“1958工业记忆园建成后,将极大丰富三钢工业旅游区的旅游业态,提升旅游过程互动体验性。”周承芳说,目前,只有工业记忆园广场春节期间对外开放。安全教育体验馆设备已安装完成,正在调试;馆内各单元主题的内容和设计都已完成,展陈还在制作安装中,预计今年4月开放。
“没想到一段时间没来,三钢变得这么漂亮了。等会我要换一个背景,再拍几张照片。”
每次来到这里,三钢退休工人刘大爷总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到广场上由钢包打造的熔炉水景,倾斜而下的流水结合夜景灯光效果,仿佛钢水流淌一般,绚丽逼真。
刘大爷年过七旬,上世纪70年代,他来到三钢,成为一名炉前工,从此与钢水、钢包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前一个钢包只能浇筑3个孔位,现在增加到6个孔位,操作的人数反而由3人变为1人,不仅机械化程度比以往提高了许多,安全方面也更有保障了,三钢这些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三钢的今天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劳模不断奋斗出来的,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值得所有三钢人铭记与传承。
“我家三代都是三钢工人,住在青山三村,离1958工业记忆广场很近,只要没下雨,我都会带着孙女和外孙女一起来这玩一会。这里不仅地方比较大,而且车辆少,安全得很!”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2-6316061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厦门市海沧区春江天玺6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