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三明医改步履不停

发布时间:2023-11-28 19:03

  对65岁的高血压患者王小明而言,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余新已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我现在都不在这里开药了。”若不是相约在医院接受采访,王小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见到自己昔日的治疗医生,“过去都是找余医生看病,他开的药很有效。后来,这种药在社区医院能免费开到,我就很少来第一医院看病。”

  为做好慢性病管理,三明对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6类患者免费提供39种基本药物干预。拥有门诊特殊病种病历“红本本”的王小明们,现在只要去社区医院等基层网底就诊,就能享受到这份保障。与此同时,通过长期处方、基层引导等方式,余新们面前少了很多“熟面孔”,把更多号源留给最需要的疑难病症患者,用在刀刃上。

  走过十多个春秋的三明医改,在前阶段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础上,正不断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分级诊疗,努力实现群众“看好病、治未病、大健康”。“三明医改已经从机制体制的大破大立,走向具体工作中的边破边立。”三明医改的全程参与者、三明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副主任周显葆表示,“打补丁”的时机到了,三明将“小破大立”。

  县级医院是县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中心。三明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了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统一归总医院管理,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为总医院分院,打破横向和纵向壁垒,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从院领导到全县健康“守门人”,沙县区总医院党委书记万小英在这种角色变化中感受到深深的责任。在三明,通过年薪制改革,政府管院领导,院领导管医生,她现在管理着全县1400多名医务人员。

  管理机制逐步成熟,这从万小英的夜间电话数量中也能看出来。“医院的投诉电话留我的,卫健局接到监督电话也直接把我的手机号报过去,以前凌晨一两点,早上五六点进电话是常有的事情。现在团队成长了,他们都能更好地处理,我就很少接到半夜的电话。”

  作为“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关键所在,医疗水平的提升是医共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之前我接到电话,一个鼻咽癌的病人,说没有科室收他。当时我直接帮他联系,打给鼻咽相关的五官科、能做肿瘤外科手术的普外科,都因为缺乏化疗知识,不敢收,怕惹纠纷。”万小英说,“对于患者的电话,我也理解,病人打这个电话时肯定特别无助,但那一次真的没办法。”

  怎么办?万小英说出了三剂药方向上借力、本级发力、向下助力。

  “施药”过程伴随着大量创新。比如,在福建省卫健委的支持下,今年5月省肿瘤医院派驻专家到院任挂职副院长,帮扶新开设的肿瘤科,成为全市首家拥有肿瘤科的县级医院。“肿瘤科背后站着的不止一位专家,而是一家省级医院。”

  还有建立综合下乡巡诊队,把总医院南北两区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盘起来”,共“106将”,分为6个小队,充分利用考核手段,将巡诊列入绩效管理,还组织6队PK,提升“下沉”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推进县域影像、检验等技术中心资源共享,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

  通过建立总医院(医共体)范围内人员柔性双向流动机制,统筹使用核定的编制总数,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总医院内部人员成为“一家人”,互帮互助。

  在现阶段各基层网底发展状况不一的情况下,“一条心”颇为重要。“有的老人不能动,我们得入户做B超,可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B超医生,就通过调剂来解决。”

  “一本账”即三明实行县域医保基金打包支付,把医保基金按年度、按县域、按人头包干给各总医院,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群众看病少,医保有结余,可以用于薪酬分配和健康促进,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将“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

  这正是紧密的价值所在。“人财物都归总医院管,他们的考核在我这里”万小英表示,紧密带来的不仅仅是责任,同样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三明市卫健委位于沙溪东岸的一条深巷内,是一栋有些年头的五层小楼。这些年,随着三明医改声名鹊起,这里变得愈发繁忙。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健康管理是下一步三明医改的工作重点。”从楼道口开始,周显葆就开始用那浓厚的闽地口音,热情地“科普”起三明医改。

  周显葆认为,三明医改机制体制的大动作已经到位,接下来就是如何“打补丁”。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推进分级诊疗,解决上级不肯放、基层接不住、百姓不信任的问题。但是经过调研,个别院长依然停留在过去的角色,或者管理水平跟不上新的形势,个别总医院内部便出现上下联动不紧密的问题。

  他们思考过,最优解还是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在管理运行、成本管控、薪酬分配等方向不断提升当地设立35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师、复合型医防人才和乡村医生“4+1”人才培养计划。

  “医改是以问题为导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是一任接着一任抓,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是一蹴而就的。”周显葆认为,改革红利来源转换迫在眉睫。

  前期,三明通过腾笼换鸟,使得医生收入增长、病人支付费用下降、医保基金结余同时兼顾,但这种红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经历了10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药品耗材不可能无限降价,药企生产创新药的动力在哪?配送企业利益如何保障?因此,三明医改在后期更多转为向健康管理要红利。

  比如,多个总医院开展“两师两中心”(疾病管理师、健康管理师和疾病管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培训健康管理医师和疾病管理师,开展重点人群筛查与健康管理,实施常见病多发病早干预行动。又如,慢病管理中建设本地“死因谱”“疾病谱”,有的放矢地建设重点学科专科,根据趋势建立相应的健康干预策略以及健康管控机制。

  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作为全国唯一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三明医改不停步。

  王小明看中医改能省钱,余新认为医改提高了就诊效率,魏宏眼中的医改是“有趣的”,万小英认为医改充满责任感,而周显葆则说,做成医改这个事业,这辈子活得值了。

  当然,医改仍将面临荆棘:薪酬制度改革能否既调动医生积极性,又不至于多得让百姓觉得太过?分级诊疗能否获得更多人的理解和信任?医保能否更多为新技术施展保驾护航?

  “我们做培训时,台下往往很激动,但等他们回去稍微过段时间,就不动了。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推进得并不容易。”周显葆认为,沪明合作为三明医改的完善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可能,“三明所需,上海所能。上海专家有着一流的眼界、技术和经验,能帮我们更好地总结提炼,并为三明医改的未来指点迷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