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滬明情深 再續前緣-中國網2024-05-10

发布时间:2024-05-10 16:29

  編者按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確了上海市與三明市建立對口合作關係。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援下,上海市、三明市高位推動、強化對接、統籌謀劃,全力推進對口合作走深走實。

  上海與三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情感基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支援三明工業基地建設和“小三線”建設,十八家上海企業整廠遷入三明,大批上海建設者幫助三明平地上建起工業城,為三明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已過古稀的上海“小三線”建設者蔣蓉娟手機裏收藏了一張老照片:30多歲的她身著短袖,在進行細紗操作,風華正茂。照片裏的她,是當時三明紡織戰線上的一名佼佼者。

  1970年,20歲的蔣蓉娟隨上海國棉26廠及父母一起遷到三明支援建設。直到1996年辦理內退回到上海,蔣蓉娟把26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三明,也將這個遠隔千里的山城變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1957年6月,一則重磅消息響徹沙溪河畔:三明要建成福建省的重工業基地。包括上海人民在內的十萬建設大軍,從五湖四海奔赴三明,在荒坡上建起一座工業新城。此後,為進一步加強“小三線”建設,解決三明工業建設的門類配套問題,18家上海輕工企業搬遷入明。

  長笛一聲,車輪滾動,數以萬計的上海子弟跟隨列車向南飛奔入明。風雨攜手半個多世紀,滬明情緣早已跨越山海,在城市發展歷程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

  穿行在三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上海和三明兩地割捨不斷的情緣留下的斑駁印痕。

  坐落在三鋼冶建公司老廠區的1958工業記憶館,兩幢由上個世紀60年代紅磚廠改建的展館裏,收藏著豐富的歷史資料,向參觀者娓娓道來三明一路走來的故事,也展示著滬明之間深厚的情誼。

  很多美妙浪漫的故事,也被鑲嵌在街巷道路、樓院樓宇的名字之中,只要講起名字,人們就會想起背後的故事,講起故事就能回憶起那段歷史。天長地久、歲月留痕。

  滬明新村、滬明路、滬明小學、滬明幼兒園……走在三明市區最中心的繁華地帶,這些帶有鮮明上海元素的命名屢見不鮮。

  1966年9月,上海立豐染織廠遷建三明,當時全廠405名職工,攜帶1479名家屬,離開繁華的上海,支援三明建設。廠區周邊的社區,也因此被命名為滬明新村。

  如今,這裡正在洗盡鉛華,低矮破舊的紅磚黑瓦房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拔節長高的高樓、寬闊筆直的道路、配套完善的校區。就連路邊的圍墻,因為書寫了城市的熱愛,新晉成為吸引市民前來打卡的城市“網紅”封面墻。

  2020年秋季,三明市滬明小學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校址就位於原三明紡織廠內。工廠的前身是原上海市國營第26棉紡織印染廠紡織車間,整體遷到三明的同時,近4000名上海職工隨廠入明。

  工廠變學校,這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但是情誼不曾改變。滬明小學設計了兩個可愛的學校吉祥物,分別叫作“明明”和“滬滬”。

  從上世紀五十年始,全國10萬大軍支援三明重工業基地和“小三線”建設,上海人民積極響應號召,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們不遠千里而來,用最好的年華和青春熱血奉獻這片紅色熱土,建起一座新興工業之城。

  隨廠遷移,由滬入明。成千上萬的滬廠職工們把最好的年華貢獻給了三明。他們從韶華到白頭,把異鄉變故鄉,根紮在三明這片土地上。

  原三明市(縣級市)副市長、市委副書記余震岳曾在文章中回憶:“上海人民除了為三明鋼鐵廠的籌建和投産,從上鋼三廠、上鋼五廠、機修總廠等單位抽調了大批骨幹和技術力量,還對三明的輕紡工業發展,給予很大的援助。”

  1959年夏天,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陳丕顯同志來三明視察,得知三明需要改變生産結構,説道:三明重工業已基本定型,輕工業還需要發展,可以從上海搬遷一些中小型的輕工業來三明配套。

  三星糖果廠是從上海遷三明的第一家企業,動員遷廠時,大家提出疑問:三明是個城市,可為什麼在全國地圖和福建省地圖上都找不到這個城市呢?

  帶著這個疑惑,時任三星糖果廠黨支部書記的侯水泉,事先到三明考察了一波,看到沒幾棟像樣房子,就是個大工地的三明,內心有些不是滋味。

  只是,國家需要他們建設,三明需要他們支援,容不得退縮!年僅22歲的侯水泉,以身作則,一家三代7口人隨廠全部遷入三明。在他的影響之下,全廠100多名職工也紛紛報名,隨廠遷往三明。

  當時,上海對遷明企業採用工廠整體搬遷、人員隨廠遷移的方式,對三明進行全力支援,為三明工業發展貢獻了寶貴的上海力量。

  從1959年到1970年,短短十來年,18家上海輕工企業遷入三明,加快了三明工業基地的建設,為三明輸入了一大批技術管理人才,形成了寶貴的遷明建設精神,也為沙溪河畔新興工業城市的崛起,注入了重要的驅動力。

  奔鹿牌細紗、鵝牌咖啡茶、金魚牌襯衫,甚至光學廠的60炮瞄準鏡、玻璃廠的500cc鹽水瓶、電子儀器廠的QJ20電橋……不少上海企業生産的産品,至今還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當時不僅極具聲譽,一些甚至還填補了省內的空白。

  從荒山變城市,這裡還集聚了福建省最大的鋼鐵、造紙、水泥、重型卡車等生産企業,鋼産量佔全省1/4、載重汽車産量佔全省1/5,建立了11個門類、37個行業的綜合工業體系,讓三明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紮實的工業基礎。

  隨著三明動車站、飛機場、高速路網的配套完善,滬明相隔800公里的距離,迅速地濃縮拉進,兩地經貿、文旅往來越來越緊密。

  2016年3月7日,上海——三明航線正式通航,它架起了上海至三明的空中綠色通道,大幅縮短兩地通行時間,為兩市旅遊合作互動翻開了新篇章。

  “三明生態條件優越,旅遊資源豐富,景區特色鮮明,令人傾心神往。”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乘坐航班走進三明,體驗三明秀麗山水,感受三明豐富人文。

  成立三明市滬明鄉親聯誼會,開展在滬“小三線”三明建設者鄉親聯誼活動……滬明情誼繼續延續升溫,兩地正在著力書寫對口合作的全新篇章。

  2019 年,隨著全國全域森林康養示範市的打造,我市積極推進勞模 (職 工) 療休養基地建設和療休養、春秋遊活動開展,滬明兩地總工會簽訂職工療休養戰略合作協議,組織上海、江蘇及省內各地工會 2700 多人到三明療休養。

  2021年4月,上海發往三明的首趟旅遊專列從上海南站駛出,400余名上海市民成為首批乘客。同年6月,上海市文旅局、福建省文旅廳、三明市政府聯合主辦滬閩(三明)旅遊合作對接會,兩省(市)文旅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就市場推廣、紅色旅遊等方面加強合作。其中,三明各縣(市、區)與上海市達成三明市明臺華坪文化交流基地建設、明溪茶博文化園建設等41個簽約(意向)項目,總投資224.3億元。

  202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閩西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建設,並明確上海市與三明市建立對口合作關係,支援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這是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滬明兩地在國家戰略調整的大背景下開展緊密合作後,國家再次點名兩地攜手。

  對口合作關係確立後,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滬明兩地間的互訪交流往來更加頻繁。

  8月31日至9月2日,三明市委書記黃如欣帶隊赴上海市,希望雙方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重點在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産業發展平臺建設、鄉村振興、文旅康養、教育醫療、綠色低碳發展、幹部和人才交流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間、深化合作內涵,實施一批引領性合作項目,探索一批示範性經驗做法,推動滬明兩地再續前緣、對口合作再譜新篇。

  上海市有關部門、市轄區領導也表示,結對開展對口合作是光榮的政治任務和重大責任,將認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和上海市委“用心用情做好工作”的要求,堅持理念互學、發展互鑒、優勢互補,建好常態化合作機制,加快推進資源共用、互利共贏,紮實推動對口合作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