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是三明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坐拥绿水青山,我市着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向产业集中、向园区集中、向深加工拓展,大力引进和培育
眼下,永安市北部工业生物医药化工集中区正重点发展生物食品、生物化工、医药制药和医药中间体等特色产业。今年以来,园区已签约投资5亿元的三氯蔗糖二期产能提升项目、投资3亿元的聚明德化工邻苯基苯酚建设项目,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全部投产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50亿元、年税收可达3亿元。
三明境内拥有天然药用植物资源1713种,生物多样性完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得天独厚。立足生物资源优势,我市坚持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着力构建从“天然药用植物提取——特色原料药——终端医药产品”的特色医药产业链。
近年来,我市高点谋划,促进产业集聚,聘请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专家团队编制《三明市医药产业升级发展规划》,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总面积6000亩,重点发展中药及天然药物、抗肿瘤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产品。市里专门成立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设立市级医药产业专项资金;深化与中国医工总院合作,成立医工总院三明分院,搭建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龙头引领,强链补链。以南方制药等企业为龙头,我市推动医药企业开发终端制剂、创新药,加大特色医药产品二次开发,做精做强医药板块。同时注重抓好产业招商提升增量,与江苏恒瑞医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主动对接华润江中制药等央企在三明布局中医药生产项目,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已达57家,产值规模超180亿元。
目前,全市天然药用植物人工种植面积37万亩,拥有南方制药、汇天生物、森美达、海西联合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药号223个,全国独家品种5个,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83个,初步形成天然药物提取、特色中成药、吸入式麻醉剂等产业类群。
装备制造产业是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现已初步形成汽车及其零部件、工程机械、橡塑机械、数控机床、冶金机械、矿山机械、农林机械、建材机械、铸锻件等9个优势产业,产品涉及45个门类,产业体系较为完备。
上世纪60年代,落地永安的福建汽车厂诞生了全省第一辆载重汽车。此后因技术落后、效益较低、产业带动力不足,曾经的辉煌逐渐暗淡。
2010年,为助力企业涅槃重生,我市引入中国重汽集团,重组成立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公司,成为福建省唯一的载重汽车生产企业。次年11月,公司第一辆汽车下线年,重汽海西公司承担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的福建彩车底盘研制重任,产品远销72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出口基地。
十余载砥砺奋进,目前重汽海西公司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生产重、中、轻、微、客全系列商用车产品,现有四大系列400多个品种,其中,“豪曼”牌自卸汽车产品被授予福建名牌产品,“豪曼”商标被授予福建省著名商标。2021年,公司实现重型卡车销售4.36万辆,同比增长28.8%。
独木不成林。以重汽海西公司为龙头,为提高全市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支撑能力,2012年,我市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设立了机科院海西分院,目前已孵化了中机铸材、中机数控等5家企业。从瑞典引进世界领先的半固态轻合金制浆和快速成型技术,打造轻合金产业基地,已经集聚了金瑞高科、机科院半固态研究所等龙头企业。
内培外引,多方发力。我市现已成为国内第一个利用半固态技术实现轻合金产业化的地市,产业链从铝硅合金原材料生产拓展至铝合金新材料、铝合金成型工艺开发等领域,年产值规模70亿元。
上世纪60年代,上海纺织印染等企业迁入三明,由此掀开了三明纺织产业的发展史。
规模由小到大,工艺装备由弱到强,产品由单一转向多元……十多年来,我市着力推动纺织企业改制,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功能性、绿色环保型纺织品,纺织产业形成超细旦锦纶、高强度维纶、高品质纱线、新型工业底布、功能性无纺布、绿色染整及服装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
9月26日,走进位于尤溪县坂面镇后吉工业园的福建省发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中高端纺织面料用纱项目(一期)车间,工人正在加紧赶制订单产品。今年2月,公司引进意大利落利安自络机等先进纺织设备,年可产中高端纺织面料用纱6000吨,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
不只是发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日本、德国、美国、瑞士生产的锦纶拉丝、涡流纺纱、全自动细络联纺纱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顺源纺织公司率先建成全省第一家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车间,6.5万锭粗、细、络联智能数字化纺纱项目已投入生产,大大提升了生产力水平。
目前,全市已有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91家,2021年生产布19.46亿米、合成纤维20.15万吨、纱线亿元。三明尤溪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列入中国革基布名城、中国混纺纱名城,永安被列入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国内首个“中国维纶纺织品研发基地”称号。其中,宝华林公司水溶性维纶纱系列产品占据国内市场60%,尤溪鑫森科技公司超细旦锦纶的产能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排名第5位。
与纺织产业同样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还有水泥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水泥”遍布全市各地,曾为三明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献。但“小水泥”立窑工艺落后,规模小、能耗高、污染大,带来的粉尘污染也成为当地群众的切肤之痛。十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繁花结硕果”。
金秋时节,走进三明金牛水泥有限公司,厂区道路清洁,清风拂面,满眼绿意;车间内,水泥回转窑轮转不停,新型环保设备马力全开……一座花园式工厂呈现在眼前。
三明金牛水泥运用先进的爆破技术,利用高效节能的大型挖掘机和潜孔钻机对资源进行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并建设标准的截排水沟及沉淀池,实现清污分流。同时,坚持贯彻“采剥并举、剥离先行、贫富兼采”的原则,剥离表土用于水泥生产与土地复垦,其他剥离物用于开发区土地平整,开采回采率大于95%,废石利用率达100%,真正做到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眼全市14家水泥企业,均已升级为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万千瓦,极大地提高了节能减排水平。三明金牛、大田红狮、南方水泥等3家水泥企业已开展水泥旋窑危废协同处置示范,年危废处理能力18.05万吨。
一改传统水泥企业“漫天扬灰”的面貌,我市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技术等标准,加快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全市水泥行业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7家,占全市绿色工厂总数超四成。
创新驱动提质量。我市推动福建金牛等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海工水泥等高端、特种水泥品种,破解水泥产品同质化问题,推动三明水泥产品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推动水泥全产业链发展,上游延伸至矿山开采、恢复治理、骨料加工,下游拓展至商品混凝土、水泥预制件、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开发,打造海西重要的水泥产业基地。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