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三明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共同制作的人文历史纪录片《沪明往事》正式上线。这是加快推进沪闽文化交流和沪明对口合作的具体成果,也是一部展示沪闽、沪明交流历史的主题文艺作品。
沙溪河畔,黄浦江边。两个地理坐标间,横跨60多年的时间轴,浓缩的是一段激情昂扬的岁月,一份两地相融的深情,一座工业新城的崛起。大家观看纪录片《沪明往事》,无不感叹并为之动容。
衰草连横向晚晴,只将绿蜡作红玉。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进,也随着三线工业建设的开展,三明这个不能称为“城”的小村镇迎来了成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契机,也迎来了一批批披星戴月的建设者。化肥厂、纺织厂、印染厂、玻璃厂、钢铁厂……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一个个异乡的技术工人和有志青年拖家携口地落了根,在这片荒草中啃出了第一声,为它添上一抹红,也为这个闽中小城带来了各种方言,其中,最多的大概就是上海话了。
一封泛黄褶皱的“信”印着上海市对福建机器的支援,上海“市委工业会议”提出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为三明组织好工业城市建设的底子。同时,陈丕显访明时和张维兹同志点好的“鸳鸯谱”,点出了三明蓝图的建设初版,为“小三线”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鹰厦铁路的轰鸣声中,带来了这座城市的源动力——三明钢铁厂。1949年,上海市学联动员青年南下革命,共报名了二千余人,足见其对革命建设的热情,不负其“支援全国”的口号,积极改变福建作为前线“手无寸钢”的局面,生动纯粹的建设热情涌入了三明。十万建设者陆陆续续到达三明,这些意气风发的人用他们的双手去创造条件,除草割茅搭草棚,搬山平壑慰平原,这群肩负了理想信念的青年们达成了土方量120万立方米的成绩,轻飘飘的一串数字,是他们用沉重的脚步与牺牲得出的成就,绘出的三明钢厂建设基地。
“下雨天是水泥路,天好是扬灰路”余震岳同志如是说到,不管是所讲的木板供水还是脚顶钢花关水阀门,他总是笑意盈盈地轻描淡写过去,他的老伴儿静静听着,心疼、无奈早溢出了眼,当时的生活在她的一句“都哭了”中可知艰苦。衣香鬓影掩去了几声叹息,长眠在岁月佚名的山坡,不悔当年。
此迢迢万里越山渡江,推不开流年碎影的惊惕。建设三明,有老上海人止不住的心酸,牵牛织女是迁厂工人的常态,十年一声的“妈妈”教人落泪。叹人生起起落落,旧街尘嚣已匆匆而过,落地为亲何必问来处去向,在《沪明往事》的“青山不老”中,我们见证了上海三星糖果厂职工的现状,去隔着历史嗅出咖啡糖的香气。当年迁厂、当年留守——是上海人民不舍家园的思想汇融,是在并辔漂泊后衣冢落满的归根,是领导的带头表率。正如其言“他乡成了故乡,他乡成了魂牵梦萦的地方。”于是,一座小小的城市更成了他们甜中带苦的魂牵梦绕之地。
屈指西风几时来,不道流年暗中换。当年随上海纺织厂迁明的两位老人,如今重寻故址,须臾六十载,厂址早已翻作居民区,曾经的机器轰响、织梭飞转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两姊妹谈起当年,却都是满满热血,大家是劳动最光荣的践行者,从不为蝇头小利怨怼,积极主动是当时的代名词。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上海人陆陆续续涌进“小三线”,建设热情高涨,在学生工人的带领下,三明的文化底蕴慢慢沉积,从不落下的精神文明创建推动着这座城市一次次赶追,在五湖四海的胸襟中它成长壮大成如今。
叹不尽流年无数,望不断芳草归路。三明一直以来都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这革命老区的真实写照,这是它和上海一样的城市底色——红色,两地的精神血脉紧紧联系在一起,赓续不灭。三明纺织厂的半截烟囱、麒麟山公园的543级台阶、1958工业记忆馆,无一不是三明发展的见证者。时空万古在,为了城市的诞生,多少悲欢合散、栉风沐雨的昂贵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一段一激昂热血的时代值得记录,在横跨的时间轴中浓缩,让我们去感知沪明情深。
沪闽情怀携着厚重的思想维度让我们对三明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是以上海为主的各地支援构出了这座城市的霓虹,这段情缘的绵延有你我守护,沙溪河畔这座年轻又沧桑的城市更可昂首迈向未来。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