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三明化工厂太珍贵!父子两代的镜头摄下六十多年来的三明记忆……

发布时间:2024-06-17 22:46

  照片,是时代忠诚的记录方式之一,或许我们无法细数一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点滴,但是可以从新老照片对比中,一窥其变化,感受其惊人蜕变。一个摄影世家,用父子两代的镜头,摄下六十多年的三明记忆……

  2013年6月20日《三明侨报》的“文化长廊”版上,介绍了三明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林年华追光逐影写春秋的历程,还刊登了四张最经典的三明老照片,除了“火车来了”,还有“视察三明”、“文革岁月”和“大氨分厂”(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采用过)。

  以前的铁路是沿着河流走的,鹰厦线日,鹰厦铁路铺轨到永安,天下着雨,当地群众打着油纸伞,戴着斗笠,赶到铁路边夹道欢迎铺轨列车。当时的永安县报摄影记者林年华用镜头拍照了下来,这是林年华、林平父子摄影家接力拍摄这块土地百年大戏的第一幕经典场面,这张被题名为《火车来了》的老照片,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因同一条河,同一条鹰厦线,这张老照片成为永安、三明和沙县三地共同的城市记忆。

  林年华先生1927年出生于三明尤溪县,50年代初永安师范艺术科毕业。1959年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福建省分会,任理事、常务理事。1974年夏任三明市群艺馆副馆长,主攻摄影艺术。1984年三明市摄影工作者协会成立,任主席至1995年。许多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摄影展并送海外展出。被省文化厅授予摄影优秀组织奖和创作成果奖。2010年获省文联从事文艺工作60年证书和奖章。2012年被省摄影家协会授予福建摄影50年贡献奖。生平被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和《中国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馆长名录》等。

  1950年1月,林年华先生毕业。当时刚解放,尤溪地界还很乱,他只好留在永安,在私立卫理小学任教,1951年3月校委会成立,他任主任,1951年秋学校改为私立新民小学,1952年改为公办山边中心小学(现为永安市实验小学),他任校长。1952年12月他调到县扫盲办工作,1953年3月调县文教科负责小学教育工作。

  1956年2月,因工作需要,他调到永安专区报社任美术编辑。1956年6月永安专区撤销,专区报停刊,他被留在永安县报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1960年中央号召增产节约,县报停刊。1961年3-6月,到省委党校新闻干部训练班学习,7月分配到龙岩专区的闽西报社工作。1962年春,三明成立专区,他申请调到三明报社,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作为摄影记者,有时他署名“林林”。在这些报社的留影、集体照、老报纸,林老依然珍藏着。

  1969年秋三明报社撤销,干部下放,他到永安农村劳动。1971年调回原单位地区(报社)印刷厂,任行政兼美工。期间,他从未间断摄影工作,经常被抽调协助地方搞大型工农业展览,走遍了三明地区的厂矿、学校和农村,拍摄了大量照片。1974年5月他调到三明地区群众艺术馆专职摄影,1987年底退休。此后他仍坚持摄影创作多年。

  从事摄影三十多年,他拍摄的新闻照片,被各级报刊采用约千余张,入选省级以上影展作品140余幅,《盐田》《铁水奔流》《渔家乐》《在街头》等25幅作品获奖,《盐田》获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区艺术影展二等奖,省摄影家协会授予优秀奖,并入选全国首届民兵影展;《主席在工人家做客》《将乐玉华洞》《三钢全景》《梅列新貌》等被送往海外展出;《工业新城三明市》《盐田》《格氏栲林》《建莲飘香》《中华猕猴桃》被《福建》大型画册采用;他还任《三明风光》《三明》画册主编之一。追光逐影三十多年,林年华拍摄了三明历史的许多精彩瞬间。

  在三明报时,他经常应约给上级新闻媒体拍摄图片。第一次是《福建青年报》编辑部约他拍摄厦门青年支援三明山区建设的内容,他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拍摄了厦门青年伐木的镜头,这组《山林中的厦门青年》组图很快被采用。随后,《福建日报》、《福建画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福建农业》和《林业报》都大量采用了他拍摄的照片。

  1971年5月,三明化工厂大氨投产,他拍摄《为了广积粮》反映大批化肥待运场面,被新华社及《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画报》《文汇报》等许多报刊采用,化工部还放几米大照片,张贴在大门口。新华社庆祝22周年国庆“新闻画刊”刊发25幅新闻照片,反映福建的唯有这张照片。

  1983年11月2日,国家主席到三明视察,林年华跟随,拍下了在三明化工厂视察,到市轧钢厂职工覃福永家中做客等珍贵照片。

  1974年,林年华调到群艺馆专职摄影。他一手抓组织创作,一手抓人才培训,为各县(市)文化馆站、厂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办摄影培训班,在三明掀起了“摄影热”。他甘当人梯,为人作嫁衣,为三明摄影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通过举办三明、(安徽)蚌埠、(湖北)沙市三市影展,金铙山、武夷山、太姥山“三山影展”,三明与鹰潭市影展,三明与贵州遵义镇远影展等,让三明摄影界声名远扬。三明市摄影工作成果突出,先后被省文化厅授予优秀组织奖、创作成果奖。

  林平说,当年,父亲用单位配的德国禄莱120相机拍新闻照片,他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摄影。初中开始跟着父亲学摄影,春节时才有空拿着父亲的相机拍照,那时胶卷很贵,都是单位领的,要记账,一卷12张,父亲拍照都算得紧紧的,他只能偶尔按两下。

  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他带上家里买的海鸥120相机练习拍照。父亲冲洗照片,他跟着学。最早暗房在新泉路原报社印刷厂。配药水,红灯下洗相片,全黑时冲胶卷显影、定影,一步步摸索,他掌握了洗相、放大等技术。那时,林年华已调入市群艺馆,同事有画家李维祀等名家,林平学摄影,弟弟林春(现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跟着李维祀学画画,哥俩在这个艺术圈深受熏陶,很快成长起来。

  1976年7月,林平回城,到市电影公司工作,主要是“检片”,给电影胶片鉴定等级,根据上级通知剪去“不雅”镜头;还经常给文化系统拍宣传照片。不久,他用工资买了美能达135相机,开始业余创作。摄影是“贵族艺术”,很烧钱。买相机、胶卷,搞创作,都靠钱铺起来,洗一卷要五六十元,一个月工资没了,但他对摄影痴心不改。

  上世纪8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专门买了一台摄像机,放在市电影公司,由他操作。当时三钢电视塔建设过程、三明“两会”都是他去拍摄。那时,三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兴起,学雷锋活动活跃,这些场面都被林年华、林平记录下来。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大会在三明召开,父子同在会场工作,林年华拍照片,林平则扛摄像机。

  1987年,林年华退休,林平子承父业,调进市群艺馆,担任专职摄影。此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进修一年,到福建师大函授摄影大专班学习三年,终于成为科班摄影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林年华走遍三明市厂矿、学校和农村,拍了大量照片。林平循着父亲的足迹,记录山城崛起,饱览灵秀山水,捕捉特色风情,追光逐影,乐在其中。

  2010年林平把多年积累整理成个人摄影作品集《经典三明》出版。多年来,他将自己和父亲等人的作品编入《三明》《三明记忆•我们的老照片》《三明九十八个古村落•记得住乡愁》等十多部画册,成为难得的文化精品。

  近些年,他把父亲和自己拍的老底片数字化扫描,数据都保存在电脑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父子俩提供了大量老照片,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六七十年代的三明曾经的模样!

  三明市父子摄影家林年华、林平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再次感谢他们用镜头、用精力、用心血为三明的变迁留下可贵的记忆!

  ┃最三明:依依综合美篇《邓友华丨第一百八十八章摄影世家的三明记忆――记三明市父子摄影家林年华、林平》、三明日报、《三明文化》、三明侨报编辑,转载请备注完整出处。

  ┃联系地址:三明市三元区双园新村50幢B座20楼2005(市图书馆、艺术馆楼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欧洲杯96亿对决:C罗冲4大纪录,15球=6届破门奇迹,CCTV5直播

  美国前商务部长: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就像“精神分裂症”,一面派耶伦、布林肯来谈判,另一面又不断言语攻击中国

  有杭州人等了14年,终于等到市中心回迁房!“我们准备选个高一点的,窗口可以看到西湖的一角,多少舒服”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