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洋古道是永安最具代表性且尚存的“官路”,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距今已845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廷在原路上重修“宁洋官道”,起于今永安市,出南门、过桂口、环蚌口、绕蚌溪、抵林田、到坑源,达宁洋县城。
宁洋古道沿途风景秀丽,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在古代,它是永安、宁洋两县交通要道,亦是古代贩运茶叶、食盐、布匹、药材等商品唯一通道。
古道宽约1米,跨沟壑、过山涧、越山脊、穿林海,犹如镶嵌在大岚山身上一根筋骨,若隐若现在莽莽大山中,见证着岁月沧桑,诉说着历史变迁。
除了商业和文化的交流外,宁洋古道还是一条军事要道。在南宋时期,金兵曾多次入侵南方,宁洋古道成为了抵御金兵进攻的重要防线。明朝时期,为了加强边防防御,明朝廷还在沿线修建了许多城堡和烽火台。近代,因有北上抗日先遣队挥戈北上和红战解放永安,在“宁洋官道”留下攻打宁洋的足迹,后人还将其命名为“宁洋古道红军路”。
如今,重走宁洋古道红军路,正成为体验红色文化的一种方式,人们以这种方式纪念红军,回顾历史。
往罗岩山有一条石阶、一条车行道,还有一条野趣十足、充满文韵的路名为罗岩福道,也就是罗岩古道。
罗岩古道,不仅是古道,还是一条官道,是过去人们去省城福州的必经之路。在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叶联芳编纂的《嘉靖重修沙县志》、康熙版《沙县志》等典籍中也能找到相关文字记载。
穿过入口处的福文化长廊,顺着“神豆溪”而上,沿线石块镌刻着古代名家不同字体的“福”字,以及罗岩非遗故事中蕴含着的对过往行客的祝福和历史。
在古道上还建有一座沙溪流域太保祖殿——罗岩庙。罗岩庙又称“蛇岳太保庙”,被人类学家称为“闽中原始多神崇拜的活化石”,自古以来就是八方游客踏青的胜地。
傍晚夕阳洒向山间,在罗岩庙眺望对面的马头山,霞光映照下山体犹如一匹金色的骏马,故有“马头夕照”一说。
高峰古道是一条建宁通连泰宁、顺昌、福州等地的驿道,有“千年古道”之称,全长8公里,由大块卵石砌成,从高峰村出发,穿越金铙山。过去,建宁被称为“闽盐赣米集散地”,商贾往来,兴盛一时,建立古道方便人们通商交流。
整条古道,由石板铺就,弯弯曲曲穿行于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铙山北面的原始森林之中,集中了泉、溪、瀑、涧、潭、石、古树名木等景观。行走于高峰古道,沐浴原始森林中,欣赏变幻莫测的森林美景,令人难忘。
猿岭古道,位于泰宁县城北部上青乡半岭村的背后,是一条石砌山岭,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古道在宋以前就已开辟,是附近一带村民通往邻县邵武的必经之道,原先为泥泞土路,狭窄曲折,既陡又滑。若是遇上雨天则泥水混合,跋涉艰难,商旅脚伕(肩挑运输者)叫苦不迭。
到了北宋成平年间,肖姓人家住进半岭村,从此生齿日增、商旅行人穿行频繁,猿岭遂成周围村民物资沟通的要道。为了改善路况,半岭村的村民发起改建石岭的壮举,集资金,打石头,并请了新桥茜源著名的石匠邓晚承建。邓晚亦乐于公益之举,不仅担负全部建岭工程,还慷慨解囊。崇宁三年(1104年)兴工,至大观(1110年)告竣,前后历经七年,猿岭古道终于改建成功。
在岭半腰的一块石壁上镌刻了修建该岭的有关记述:“于崇宁甲申修改猿岭大路,东去白土(邵武辖地),西来护民寺前(如今的永兴村)。次修白石岭,上来崇化市,下去白屋前,并改换大杉岭路,下透龙门,上来入西坊造桥……时大观四年二月初九日邓晚置立。”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