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明户籍人口285.61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4994元……2022年统计公报来啦!
近日,《2022年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根据公报,2022年末三明户籍人口285.61万人,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94元。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5.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4%,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80.35万户,户籍人口285.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9万人。
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34.39万家,比上年末增长13.4%。其中,年末工商登记企业单位数达6.64万家,增长16.7%;年末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数达27.18万家,增长12.9%。
市辖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2%。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57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8%。粮食种植面积242.30万亩,增加0.33万亩,其中稻谷面积177.48万亩,减少0.65万亩;烟叶种植面积38.60万亩,增加5.80万亩;油料种植面积8.93万亩,增加0.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3.76万亩,增加3.72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95.39万吨,比上年增加0.18万吨。其中,稻谷产量77.60万吨,减少0.26万吨。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0.09万吨,比上年增长7.3%。肉类总产量23.16万吨,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16.43万吨,增长4.4%;牛肉产量0.23万吨,下降9.1%;羊肉产量0.41万吨,下降7.3%。年末生猪存栏119.51万头,增长1.2%;生猪出栏209.14万头,增长6.1%。奶类产量1.36万吨,增长64.1%。
全年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0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8万亩。
年末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为4家和92家。新增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6056家。新增634家家庭农场,总数达6989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5万亩,累计流转面积达到86.8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4.01%。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9个,累计638个。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23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9个。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3%。在规模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2%;国有企业增长3.3%,集体企业增长12.8%,股份合作企业增长5.5%,股份制企业增长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4.9%;其他企业下降1.2%。分轻重看,轻工业同比下降0.7%,重工业增长5.1%。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6.0%,制造业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5.2%。工业产品销售率97.76%,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工业中,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增速高于规模工业5.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与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8.6%,高于全市规模工业5.3个百分点;以氟化工、石墨稀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9.9%,高于全市规模工业6.6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工业的38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63.2%,其中有15个行业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占全市工业大类行业的39.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4%,增速高于全市规模工业12.1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增加值增长3.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97亿元,比上年下降36.7%;其中国有控股企业6.81亿元,同比下降87.3%;国有企业0.01亿元,同比持平,集体企业1.82亿元,同比增长2.8%,股份制企业100.21亿元,同比下降37.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07亿元,同比下降9.4%。规模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93.41元,同比增长1.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99%。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35.30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99.54亿元,增长5.1%;房屋施工面积3700.14万平方米,下降7.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60.53万平方米,下降21.9%。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1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0.35亿元,下降6.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9.72亿元,增长4.0%;金融业增加值178.42亿元,增长5.0%;房地产业增加值100.39亿元,下降7.4%。
公路通车里程16016公里,比上年增长2%。其中高速公路943公里,增长3.4%,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2位。铁路营业里程880.41公里,比上年增长20.4%。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9089.73万吨,比上年下降8.2%;旅客运输总量1418.19万人,比上年下降10.0%。
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38.1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4.03万辆,增长5.9%。轿车保有量23.21万辆,增长6.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22.05万辆,增长6.6%。
全市邮政业务总量10.83亿元,增长6.4%;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1.41亿元,增长7.8%。邮政函件业务34.24万件,下降22.6%;邮政包裹业务0.85万件,增长25.0%。快递业务量5275.68万件,增长10.7%。全市电信业务总量27.73亿元,增长22.1%。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限上企业零售额209.44亿元,增长8.3%;限下企业和个体户零售额673.84亿元,增长2.3%。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15.96亿元,比上年下降1.7%。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中西药品类增长20.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9%,烟酒类增长15.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2.9%,日用品类增长8.7%,粮油食品类增长8.4%。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16.01亿元,比上年增长9.4%。第一产业投资34.35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投资656.81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投资524.84亿元,增长4.4%。工业投资656.81亿元,增长13.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0%。基础设施投资195.74亿元,增长5.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1%。民间投资829.33亿元,增长10.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2%。全年到位资金1216.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9.05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住宅投资126.13亿元,下降0.4%;办公楼投资4.15亿元,增长28.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71亿元,增长9.8%。
2022年,全年进出口总额 1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出口137.9亿元,增长18.3%;进口7.5亿元,增长4.9%。进出口顺差130.4亿元,比上年增加21.1亿元。
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65家,比上年增加9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19亿元,增长120.0%。在新签使用外资合同中,投向第三产业的合同金额11.43亿元,增长303.26%。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8.05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下降1.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35亿元,同口径增长6.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1.94亿元,增长13.7%。全市税务系统组织各项收入250.04亿元,下降26.6%;其中税收收入 119.29亿元,下降26.6%,还原留抵退税后下降15.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04.6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00.40亿元,增长11.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3.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2%。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64.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9%,住房贷款余额566.05亿元,同比增长3.9%。
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2.8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3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7.51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1.54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10.26亿元,人身险赔款及给付11.28亿元。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94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8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27元,增长5.5%。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4%,城镇居民为34.1%。
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25万人,比上年增加13.16万人,其中在职50.34万人,离退休人员15.9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8万人,比上年减少0.07万人,其中在职7.86万人,离退休4.7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16万人,比上年减少0.22万人。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82万人, 比上年增加1.0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3.42万人,比上年减少4.4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2万人,比上年增加1.6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85万人,比上年减少0.04万人。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0.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1万人,增加 0.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0.47万人,增加 0.01万人。
年末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增至2.2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2.3张。全市建立社区服务中心6个,社区服务站194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6289.72万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452.37万元。
2022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6363人,在校生51009人,毕业生14682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534人,在校生9778人,毕业生206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5万人,在校生3.14万人,毕业生0.8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70万人,在校生4.91万人,毕业生1.46万人。普通初中招生3.58万人,在校生10.24万人,毕业生2.9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38万人,在校生22.34万人,毕业生3.55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24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98万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83%;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59.53%;幼儿入园率99.36%。全市高考历史组、物理组报名人数1.57万人。全市6758人、13818人次参加自学考试,108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7%。全市共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2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87项、市级160项。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总数259家。当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7家(一年一评定)。新认定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32家,总数131家。拥有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和23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2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2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共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建成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22家,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建成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其中省级7家;共建成省级星创天地 16家,其中国家级备案星创天地7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68项,成交额1.34亿元。全市共有486名县级科技特派员,117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93名个人、110组团队和5家法人被选认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全市专利授权3659件,比上年下降22.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97件,增长16.82%。截至年末,全市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67件,比上年增长16.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687件,比上年增加0.681件。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1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7个;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个、风廊线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7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共有地震监测综合台1个,基准站15个,基本站12个,水库测震台2个,街面大坝强震台2个,GPS连续观测台8个,GPS观测阵列8个,流动重力观测点25个,跨断层水准场地3个,地磁台1个,流动地磁观测点12个,电磁波观测站1个,地下流体观测站2个,钻孔体应变观测点1个。
2022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12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
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4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4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1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54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65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3人,其中国家级 4人、省级31人。全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0个,中国传统村落6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6个,省级传统村落117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98个。福建省特色小镇3个,福建省历史文化街区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出版发行报纸2种,期刊2种,有作品版权登记和著作权登记数量1262件。
年末共有广播电视台 11座,有线万公里,有线万户,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63%;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9.72%,放映公益电影20820场。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904.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8.42亿元。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尤溪联合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3个世界级品牌、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1个国家4A级景区和200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42个,其中医院59个,卫生院124个,村卫生室174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家,妇幼保健院(所)12家。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24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463人,注册护士9118人。拥有乡村医生1818人。年末共有医疗机构床位16843张,其中医院13113张,乡镇卫生院2784张。
全市参加全国性群体比赛53人次,获得6金;参加全省性群体比赛352人次,获得50金65银21铜。参加国际性竞技比赛0人次;参加全国性竞技比赛36人次,获得18金24银12铜;参加全省性竞技比赛643人次,获得37.5金47.5银69铜。全市举办赛事活动 268场,共有5.79万人次参加。全年销售体育彩票4.43亿元。
全年植树造林总面积22.70万亩,其中,人工荒山造林0.16万亩;人工迹地更新20.28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0.47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7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7.12%。商品材产量200.96万立方米,增长6.2%。
全市共有省级以上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81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3.74%。有风景名胜区7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4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479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5%。
市区空气质量状况“优、良”天数比例为98.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75,优于上年0.22个单位,市、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5个国(省)控断面达标率98.2%,小流域、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3分贝,比上年下降0.2个分贝,噪声超过70分贝的路段占21.9%,与上年持平。
我市列入国家首批、全省唯一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三明市沙溪流域生态治理及资源化一体产业开发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试点。我市为全省首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的地级市,将乐县为我市首个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的地区。全市共有泰宁、将乐、明溪、建宁、宁化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绿盈乡村”1526个,占全市行政村数量的87.9%。
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起、死亡41人,分别比上年下降51%和55.4%;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31人,比上年下降58.1%。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联系人:李
手机:13658489879
电话:0598-8591900
邮箱:59896898@qq.com
地址: 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247幢2005